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小动物专家---冯焕文教授
日期:2006-12-06   浏览次数:
      冯焕文,字翰章,1898年8月1日出生于江苏省宜兴县扶风乡夏芳村(今芳桥镇),自幼家境贫寒,14岁丧父,靠母亲带领4个儿女种田、纺纱度日。15岁小学毕业,由姐夫周海均介绍,入无锡市荡口华绎之先生办的私立华氏农业学校。华老博学多艺,冯焕文学习勤奋,成绩出众,深得华老厚爱。1919年资助冯焕文去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农学院、加利福尼亚大学农学院和米苏里养鸡专门学校深造。主攻畜牧学,特别潜心钻研良种家禽和蜂、兔等小动物的饲养及果树栽培等课程。1926年获农科硕士学位回国,受聘于上海国立劳动大学副教授,讲授养蜂和家禽课程。1932年劳动大学被解散,转入立达学院任教,兼任上海商品检验局技正。1937年“8.13”淞沪抗日战争时,立达学院毁于日军炮火,他愤然离开上海回到家乡养蜂、养兔,载种果树。1939年,应私立上海致用大学之聘,任该校农学院教授,主讲畜牧课程,后又受聘于“8.13”战争南通沦陷后迁到上海的南通学院沪院农科畜牧学教授。1949年春,上海、南通解放,沪院迁回南通,冯焕文任副院长兼农科主任。1952年,由于全国院系调整,筹建苏北农学院,冯焕文任建校委员会主任、院长。1956年经江苏省委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被选为扬州市及江苏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冯焕文素来身体瘦弱,加之工作繁忙,积劳成疾,患高血压和浸润型肺结核,于1958年3月28日医治无效与世长辞,终年59岁。同年4月5日,扬州各界人士在苏北农学院大礼堂举行了隆重追悼大会,并安葬在扬州平山堂烈士公墓。讵料文革十年浩劫,在林彪“四人帮”极左路线迫害下,1967年8月9日少数造反派将九泉之下的他加上“反动学术权威”等莫须有罪名,惨遭挖坟砸碑焚尸之劫难,遗体放校内操场焚毁,幸被当时罚跪陪罪的原党委书记成克坚趁暮色将几块遗骨埋于操场的绿荫树下。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冯焕文终于彻底平反昭雪,恢复名誉,并找到遗骨。1979年10月17日,江苏农学院、扬州市委举行了冯焕文的骨灰安放仪式,重新安葬在扬州平山堂陵园。
      冯焕文从美国学成回国时,从美国罗脱公司带回18箱意蜂及巢础机等养蜂工具,放在校园内供实习用,同时也向陆莹初等三位宜兴籍和一位武进籍学徒,传授养蜂技术。二年后,蜂群回到无锡荡口华氏农场,并兼任华绎之农场主任职务,帮助华先生将蜂分成元、亨、利、贞四个场。由四位学徒分任负责人。蜂群得以迅速发展,仅元场就有蜂船3只、蜜蜂300多群。蜂王可使用三年,产卵性很强,蜂群最强需加3只继箱。一群蜂可产蜜75公斤40度以上的封盖蜜,这样的高产群当时绝无仅有。这与冯焕文精心传授养蜂技术密不可分。他培养的徒弟又分别到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开拓养蜂事业,带出了一批养蜂人才,有的成了养蜂世家。至今无锡、宜兴、武进仍为江苏养蜂大县,这一带的蜂农追忆养蜂技术,传授渊源,有口皆碑,无不怀念冯焕文传授技艺之恩,尊其为师祖。上世纪80年代在中国养蜂研究所帮助下,宜兴市畜牧兽医站曾总结了冯老传授下来的养蜂技术,有多篇文章发表在《中国养蜂杂志》上,深受养蜂界的重视,至今还沿用这些技术。在华氏农场他和华绎之合译美国的《蜜勒氏养蜂法》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此书是我国近代最早介绍外国养蜂技术的著作之一。继而又帮助了华绎之先生在上海爱德亚路(大世界附近)开设华绎之养蜂公司,经营蜂产品、蜂具、蜂种,以供同仁需求,被世人誉为“吾国蜂具出品之第一先声”。在立达学院任教,兼上海商品检验局技正期间,他一方面利用住宅园地种植无花果,饲养良种蜜蜂和安哥拉兔,从事小动物科研;另一方面边教授边写作,编著了《蜜勒氏养蜂法》、《畜牧学》、《养禽学》、《养蜂学》、《养兔学》、《养牛学》、《养羊学》、《果树栽培法》等多种书稿,由上海中国农业书局出版,至今为业界同仁称道。1937年,“8·13”淞沪抗日战争时,在立达学院和自己办的宅地周围农场,均毁于日军炮火。他愤然离开上海,在表弟周培源帮助下,取道南京将美利努羊、安哥拉兔和意大利蜜蜂运至宜兴。因自己无土地,就在扶风凌家塘姐夫周海均家培养推广,安哥拉兔由他引进宜兴后,成为周铁、芳桥、扶风一带农村副业的主要收入,在苏浙皖一带农村影响很大。同时,在凌家塘栽培的各种果树,均果实累累,质量上乘。至今,扶风周师村仍把他当年栽培果树的两亩地,称为“果树地”。他在南通学院沪院任农科畜牧学教授期间,著作颇丰,同时也为党做了不少工作。抗日战争时间,他曾利用教书身份,掩护中共上海市委文委巴人(即王任叔)同志。解放前二年曾协助共产党员、南通学院教授方广涛、上海农业书局经理江少怀、地下党匡互生等同志搞地下工作。由于他个子矮小,不引人注目,为党传递密件,掩护地下活动。长期以来他对共产党深有感情,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入党在江苏农学院师生员工中引起很大反响,许多师生以他为榜样,积极主动靠近党组织,学校党组织发展很快。
      1949年春,上海、南通解放,他为南通学院迁返原址复校工作,耗费了不少精力。1952年由于全国院系调整筹建苏北农学院,并任建校委员会主任、院长,他与全校师生员工一起劳动建校,筹划教育、科研、实习,并订立多项管理制度办法,使学校教育秩序很快恢复正常,为建校树立良好的校风,作出了重要贡献。
      冯焕文,这个贫苦农民的儿子,热爱祖国,为祖国畜牧业竭尽忠诚,奋斗不息。他生活简朴,书生本色。解放前,常穿戴恩师华绎之所赠的旧西装和灰礼帽,他收入的三分之一供家用,三分之一购买参考书籍,另外三分之一资助贫困学生。在担任学校领导和教育科研中,为人师表,联系群众,艰苦朴素,治学严谨,注重实践,倡导教育、科研、生产结合。1952年2月把高邮县三垛区“360”农业社作为校外基点,让教师轮流到该社进行科技指导和锻炼,帮助解决农业、畜牧业生产实际问题。他与社长和社员之间开始了经常性的书信往来,深受社员的欢迎和爱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新华日报曾先后予以报导。冯焕文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培养中青年教师,对各校调来的教师能一视同仁,创造有利环境,让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智。原校党委书记成克坚写诗缅怀冯焕文“初期建院育芳菲,我佐冯公力量微”;教师称颂他“戴月披星功绩著,支撑创业赖冯公”。可见,冯焕文的功绩不一般。
      今天写文怀念宜兴籍的小动物专家冯焕文教授,以激励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各位同仁,学习冯老的精神品德,促使全市畜牧业生产有一个大的发展,为市民能够提供安全、优质的肉、禽、蛋、奶等产品,服务小康社会建设。
(政协之友联谊会成员     史济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