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实现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日期:2006-12-20   浏览次数: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课题组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成份、组织形式、经济利益、就业方式的多样化,导致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文化认同趋于多样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临新形势新要求,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现状


    改革开放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通过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科教文体及广电事业,农村的文明程度、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和整体素质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与群众的需求和全面小康的目标还有较大的差距,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和条件也很不平衡,任务还很艰巨。


    一是在文明创建方面,还有不少的镇特别是村的文明程度还较低,其突出表现是脏、乱、差的现象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改观,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不明显。

    二是在思想观念方面,小富即安、不思进取,“上午转转田埂,下午搓搓麻将,天黑进入梦乡”这种消极意义上的知足常乐者大有人在;大钱无力赚,怕吃苦,小钱不在乎,希望一夜暴富者也大有人在;婚丧嫁娶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也很盛;少数群众依法办事的观念还不强。


    三是在社会公德方面,少数人的社会责任心和诚信意识在弱化,唯利是图、不择手段在强化。如借债不还、恶意拖欠,以次充好、短斤缺两的现象还比较严重。

    四是在家庭道德方面,少数家庭仍存在“恶夫”、“恶媳”、“恶邻”现象。特别是从进一步提高广大家庭的道德水平,提高广大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看,还缺乏有效抓手。


    五是在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相当数量的镇村文化阵地严重萎缩,经费投入不足;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的覆盖面较小、参与率较低,精神文化生活还比较枯燥和单调。从广播电视业发展的情况看,目前仍有214个自然村没有通有线电视,广播的入户率和收听率很低。


    六是在科学普及方面,目前农村的封建迷信活动有蔓延之势。假和尚、假道士、神汉巫婆还有一定的市场;在丧葬过程中迷信活动和大操大办之风盛行;因病求迷信的人也大有存在。不仅耗费了群众的巨额钱财,也毒化了社会风气。


    七是在农村教育方面,无论是从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设施,还是师资力量、管理水平、教育质量等,都与城区中小学有一定的差距,有的差距甚至比较大。这必然会影响到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分析目前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领导重视不够。各级抓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还不大,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依然存在。一些镇村经济工作和社会稳定的压力大,在研究部署精神文明建设上精力顾不上,并且衡量干部的政绩、选拔任用干部,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方向的份量偏小,导致少数领导干部对这项费钱出力而在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的工作重视不够。


    二是经济支撑不够。精神文明建设需要投入。目前,无论是从文明镇、村或是“12345学习示范型家庭”、特色文化家庭等的创建情况看,还是从文化繁荣与否、有线电视普及程度等情况看,都与经济的支撑力状况有直接的联系。

    三是工作适应不够。近年来,在农村呈现经济成分和利益多样化、农民生活方式多样化和致富门路多样化的趋势,农户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和市场主体,与各级行政组织的直接利益纽带弱化了。再加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处于“爬坡过坎”时期,面对大量涌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缺乏创新精神,思路不宽、办法不多。


    四是党员干部带头不够。在一些地方之所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不开,收效甚微,与当地的党员干部不能很好地起带头作用、甚至不作为是分不开的。

    五是要求务实不够。在以往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中,没有充分体现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要求。对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强调的多,而如何去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实实在在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研究和解决得少。


    三、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坚持服从服务于农村经济发展中心,坚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根本,坚持一切为了农民和依靠农民,坚持在实践中改进创新,推动农村精神文明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和活力,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1、自觉遵循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原则。


    一是不断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原则。把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为群众谋实惠,使其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二是群众自愿参与的原则。我们在农村所开展的一切精神文明建设活动,要通过说服教育、示范引导、提供服务的方法,动员和吸引群众自觉参与,防止强迫命令、拉郎配。

    三是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统一的原则。我们既要尊重人们对正当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的选择,又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


    四是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需要和可能相结合的实事求是原则。从实际出发,区分层次,着眼多数,鼓励先进,循序渐进,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目标。从现实的经济支撑能力出发,量力而行,积极而为,逐步使精神文明建设的硬件越来越完善。


    五是教育、引导、服务与管理相配合的原则。一方面运用各种方式广泛进行道德教育,引导人们加强道德修养,提高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另一方面加强社会管理,对违反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对封建迷信活动和歪风邪气,要综合运用教育、法律、行政、舆论等手段加强管理,甚至实施整治和打击,既引导群众的思想,又规范群众的行为。


    2、抓住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内容。


    一是大力加强农村人居环境建设。抓紧解决脏、乱、差等环境问题,进一步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生产生活习惯。


    二是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提高农民的道德素质。尤其要把诚信教育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在家庭成员、邻里、业主与员工、经营者与消费者、干群之间等社会关系中建立可靠的诚信关系,为推进农村精神文明提供坚实的道德基础。


    三是大力繁荣农村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四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和科学事业。进一步制定和实施向农村倾斜的政策,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使农民子弟能享有同等的机会。进一步深化农村科普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运用适应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特点的工作方式。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市各新闻媒体要结合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精心策划和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的系列宣传和报道,教育和熏陶农村群众,努力营造一种追求积极、健康、向上和愉悦的生活氛围,营造一种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氛围。


   二是抓好典型示范。通过树立身边的先进典型,并展示其成就和风采,使人们感受到先进和榜样的力量,感受到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文化利益,从而形成典型示范效应,激发人们参与精神文明创建的内在动力和热情。


   三是组织活动推动。建议在全市开展一年一度或两年一度的农民文化节活动,集科普宣传、法制教育、卫生咨询、体育健身、文化艺术和破除迷信等于一体,形成强大声势,并以此为龙头,带动面上活动的开展。所有的镇和有条件的村,也要组织好类似的活动。同时,“三下乡”活动要经常化、制度化,形成城乡联动、市场化操作的长效机制,使农民能共享城市文明的成果。组织好诸如广场文化活动、读书活动、戏迷票友活动等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活动。通过广泛开展群众喜闻乐见、有感染力、踊跃参与的活动,真正达到寓教于乐,全面促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起来、热起来。


    四是充分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员带头参加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带头移风易俗,带头遵守基本道德规范,自觉促进先进文化的发展,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因此,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要向党员提出明确的责任和要求,充分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4、切实加强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


    一是明确目标。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总目标,制定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群众需求相适应的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特别是要在改善镇容镇貌、村容村貌及精神文明的硬件设施上首先取得突破,实现目标。
    二是制定措施。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做到照章办事;建立和完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做到有场所、有条件开展活动;加强队伍建设,做到有人办事,能办好事;保障经费投入,政府要明确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所必需的投入比例(可以GDP的总量为基础),确保有钱办事。


    三是狠抓落实。因地制宜,每年按计划目标一件一件地抓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一个层面一个层面地拓展。为防止前紧后松的现象发生,对认准的农民欢迎的事情,一定要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抓出结果,抓出成效。


    四是加强督查。各级领导尤其是一把手要深入实际,像抓经济工作那样,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各项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发现新鲜经验及时总结推广。


    五是认真考核。适当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综合考评体系中的比重,抓住经费投入、阵地建设、队伍建设、社会效果等重点进行量化细化考核,并把精神文明建设的实际成效与领导干部的物质奖励、选拔任用等挂起钩来,进一步使精神文明建设的导向作用充分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