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发挥特质禀赋优势 增创腾飞发展胜势 加快我市“两个率先”进程
日期:2006-12-20   浏览次数:

民进市委

 

古往今来,境内海外,对宜兴这块风水宝地素来赞誉不绝,有的更是希冀有加。无论过去大文豪苏轼阳羡买田只为溪山好,还是前不久省委李源潮书记要求我市利用好特质禀赋、实现更快更好发展;无论从先进地区的成功实践,还是分析我市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我们都必须进一步认识、重视、挖掘和发挥我市特质禀赋优势,并作为全面落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奋斗目标和“十一五”规划的根本性方略。

    一、充分认清发挥特质禀赋优势的重大意义

    我市致力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发挥特质禀赋优势不仅是题中应有之义,而且对于应对形势、培植强势、化作胜势,有着特殊而重大的意义。

    ———发挥特质禀赋优势,是更好地认识宜兴、完善思路,开辟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发展路径的战略选择。分析昆山之路、张家港精神、义乌现象等背后的成因,无一不是结合本地特质禀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形成了自身特色的发展优势。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总是在不断审视和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中获得的。去年,我市在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和基本竞争力排位中均有所下降,说明发展速度慢进则退。这无疑警醒我们,谋划宜兴发展必须跳出常规定势,更多地从深层次、广角度上研究我市禀赋的独特性和差异性。从而,深化理念、廓清思路,不断丰富完善发展战略,加快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区域特色、比较优势、催发动力的发展之路。

    ———发挥特质禀赋优势,是更好地找准切入、实现突破,增创后发优势、加速腾飞发展的必然需求。比照新苏南,我市迈向基本现代化的时间更紧、任务更重;实现新蓝图,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新宜兴的要求更高、难度更大。这需要我们进一步增创后发优势,谋划超常发展,实现争先越位。其切入点和突破口,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发挥特质禀赋优势。既彰显我市先天性、静态性的发展优势,又化作后发性、动态性的竞争优势;既打造硬实力、提升发展的潜质和能级,又打造软实力、提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环境支撑。

    ———发挥特质禀赋优势,是更好地把握规律、提高境界,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体现。回顾我市发展历程,既有依托特质禀赋发展产业、建设城市的成功之例,也有特质禀赋“养在深闺未人识”、甚至变优势为劣势而制约发展的深刻教训。时至今日,发挥我市特质禀赋优势的重大意义,就在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把握和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提升发展境界,拓展发展途径,更加注重发展的协调适应、人文内涵和文明和谐,建设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宜兴。

    二、发挥我市特质禀赋优势的方向和举措

    特质禀赋铸就了宜兴昔日的辉煌。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洗尽铅华的宜兴正面临着蓄势腾飞的新机遇。百万宜兴人民应重新认识和审视宜兴,进一步发挥特质禀赋优势而“化蛹成蝶”,打造发展胜势,续写历史新篇章。

    1、发挥物华天宝的优势,化作加快经济发展重要引擎新胜势。我市地大物博,拥有无锡42%的土地面积,发展空间广阔;山区、圩区、渎区一应俱全,自然资源丰饶;气候温润、土地肥沃、河网密布,历来为种植养殖业重要产区;丘陵延绵,非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我市的自然禀赋就是放到全国来衡量也是十分优越的。长期以来,我市自然禀赋优势,并没有完全化作经济发展胜势。依赖自然资源起家的传统产业“硬伤”明显;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区位优势尚未充分利用;广袤的土地资源、优越的基础设施和雄厚的民间资本没有发挥最大的产出效益,等等。为此,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面对千帆竞发的严峻挑战,将我市物华天宝的优势化作新一轮发展的引擎,比任何时候都紧要。要根据我市的自然禀赋,扬长避短、错位发展,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走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游则游的发展路子。坚持自然资源整合提升、打响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基地,将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实现经济质和量的飞跃;坚持保护和利用并举,确保地貌多样性、生物多种性功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2、发挥区域重镇的优势,化作建设太湖西岸中心城市新胜势。自古以来,我市建置有县、侯国、郡、州、军、府、市,一直是沟通苏浙皖三省的重要通道,产业兴旺、城市繁华,是太湖西岸的一座重镇。曾几何时,与我市有1500多年经济社会联系的常州、镇江、扬州相对落伍,其辐射功能也明显弱化。同时,随着长三角经济中心的东移和南移,以及我市相对独立的区位,经济社会未能很好地融入苏南或浙江板块的主核,呈现边缘化、内陆化的趋势。历史和现实表明,地理空间的极化,往往带来功能的极化。为此,必须站在事关未来发展兴衰的高度,依托宁杭带重镇这一优势,加快建设太湖西岸中心城市。我们要充分认识到,我市发展的内部和外部条件已发生根本变化,太湖西岸崛起看宜兴,不仅战略正确,而且可望可及。关键要承接宜兴城市的历史能量,进一步做强做大中心城区,完善设施、提升功能,增强区域发展承载力;发挥日益显现的区位优势和腹地优势,重塑三省交界最具汇集力、辐射力、创造力、影响力的门户;深化对外开放,加快追赶新苏南、融入长三角,提升经济社会一体化水平,使宜兴真正成为区域枢纽和核心。

    3、发挥文脉博厚的优势,化作创建中外闻名文化名城新胜势。经历7000多年陶文化洗礼、2200多年建县历史积淀和几次南北文化交汇,宜兴成为有名的历史厚重、人文荟萃之地,文化博大精深又高雅细腻,独领风骚又蔚为大观。但不可否认,我市的文化禀赋在农耕文明时代较为先进和适应,相对现代工商文明而言,表露出不少缺陷和不足。既缺乏苏州、常熟将文化做到极致的气魄,又缺少义乌“拨浪鼓”和绍兴“胆剑”文化的优势。种种迹象表明,正是文化的“混浊”和“短腿”,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进程。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文化是城市之魂,是最根本、最难替代的竞争优势。在一定意义上讲,未来发展以文化论输赢。因此,我市发挥文化禀赋优势,就要加快走出文化作为单纯条线工作的误区,一并重视物质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传承优秀文化,创新有利于改革发展的文化土壤,不断增强文化名城的软实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4、发挥青山绿水的优势,化作打造最佳人居生态环境新胜势。我市自然禀赋中最具优势和价值的是得天独厚的山水生态资源。400平方公里的宜南山区是我市的“绿肺”,20平方公里的东西两氿是我市的“双肾”,生态环境在江苏首屈一指。宜兴城区更是依山傍水之典范,别的地方难以启及。但是,我市把这些优势转化为宜资宜人宜居宜游胜势,还远远不够。常熟不惜巨资引山水入城,荣获联合国人居奖;江阴等生态资源后天逆转,成为首批国家生态市,等等。与此相比,我市在理念、举措等方面的差距较大,作为苏南人居生态条件最为优越的宜兴,确有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教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创优人居生态环境实乃我市发展的核心价值之一。坚持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一起推进、一起提升、一起考核,做到“旧债尽快还清,新债不能再添”。按照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生态系统和开发、建设、保护有机统一的目标,提高山水、城乡、产业、旅游整体规划建设水平,促进人居与生态的良性循环,打造蓝天映碧水、青山裹绿树、山水绕城乡、居游两相宜的新宜兴。

    5、发挥人杰地灵的优势,化作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新胜势。在宜兴的历史长河中,“地灵出人杰、人杰显地灵”,生生不息。汉晋、唐宋、明清、民国4次人才高峰,在经济、政治、科教、文化等诸多领域出现了群体性人才,其经历、思想、品德、才能、贡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成为民族的脊梁、时代的精英,至今仍是我们承扬的巨大财富。但今天,我市声名远扬的新一代人才已位数不多,人文禀赋优势正在弱化。虽号称“教授之乡”,但就拥有实际人才而言徒有虚名;虽素有崇文重教的传统,但育才、识才、爱才、容才、用才环境还不尽人意。在人力资源和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发展主动力的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我市比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重现人杰地灵的风采,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当前,要坚持整体提升与重点突破、加快培养与积极引进、创新机制与优化环境并重,造就一支具有“三创”精神的科教、企业家、技术工人和党政干部人才队伍。在人才辈出的基础上进一步突显群彦汪洋,将人才输出的摇篮变成人才成长和创业的热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