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创新 转型升级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建议案
日期:2010-09-30   浏览次数:
当前,宜兴经济正面临创新驱动、集约发展的第三次发展机遇,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对宜兴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市政协常委会组成调研组,通过座谈、走访、考察等形式,就加快创新,转型升级,推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这一课题进行了调研。
  一、分析现状,排找差距,敢于直面困难和问题
  近几年来,我市把产业优化升级作为经济工作的主线,转型发展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不断扩大,09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列第六位。但从调研情况看,宜兴经济的开放度不及昆山、吴江,规模不及常熟、张家港,资本市场资源配置不及江阴、晋江,创新型经济发展的带动力还比较弱、贡献度还不够大,不足以支撑快速发展。
  1、传统产业占比大。我市产业结构仍是以传统产业为主,绝大多数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下游,产品处于低端,企业间缺少合理的分工和联合,尚未形成龙头企业(高端产品+研发)———特色企业(专业生产小巨人)———配套企业(基础件+服务业)的产业链条。近年来发展的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也尚未形成燎原之势。
  2、企业规模比较小。我市经济以内生型“草根”经济为主,大多数企业的经营理念、技术装备、产品档次、体制机制与创新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目前仍然以家族式中小企业居多,缺少具有震撼力的规模企业。
  3、创新能力不够足。企业的研发、自主创新、创新成果转化能力薄弱,人才总量不足,高端人才紧缺,特别是领军型创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匮乏,扶持措施和各项优惠政策落实也不够到位,制约了创新型经济发展。
  4、外向程度不够高。外向型经济尚未形成规模效应,结构不够优化,辐射带动不强,利用外资结构主要以二产为主。特别是创新型外向型经济发展的规划还不完善,导向不够明确,资金投向、人才引进、政产学研合作等机制还不够健全。
  二、明确目标,奋发有为,着力研究对策和措施
  宜兴向苏南第一集团军追赶靠拢,实现经济领军,必须依靠经济总量的巨大突破和发展质量的迅速提升。要把推进转型升级、激发内生活力、提高核心竞争力,作为加快由“劳力经济”向“智力经济”转型的不二选择,扎实措施,强力推进,奋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以促进我市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
  (一)抢抓机遇,科学规划,明确创新型经济发展方向
  1、坚持规划引领发展。要把打造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作为我市“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的核心目标,积极做好经济总体规划、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新兴产业培育发展规划的编制,尤其要突出抓好节能环保、高端线缆、新能源、新材料和电子信息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行动纲要的编制工作。通过规划引导,明确产业定位,加快产业集聚,做大经济总量,加快形成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集群效应。
  2、科学谋划转型路径。江苏省已经明确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线路图”,无锡市出台了加快建设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的决定。我市要紧抓高铁时代来临的战略机遇,结合产业实际,加快研究方向明、目标高、举措实的创新型经济发展路径,努力实现以产业转型推进经济转型。要发展大产业,打造N个千亿级的产业群,培育N家百亿级企业和亿元以上企业,迅速做大经济总量;要打造大园区,统筹国家、省级园区和市级工业集中区,做大“帽子”,打开“围墙”,实施资源全市共享,构筑大发展的新的体制机制平台。
  3、增强转型的紧迫感。昆山以培育5000亿元新增长点为三年目标,规划了“四个十”新兴产业框架;江阴“445”计划,力争通过4年时间建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群和5个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园;泰州从引进项目到引进“大脑”,力争通过3—5年形成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群,等等。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激烈形势,宜兴唯有迎难而上打好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硬仗,才可能跨入引领发展的行列。要大造舆论氛围,切实增强全市上下转型升级、科学发展的紧迫感,尤其要引导广大企业主彻底摆脱小富即安、小胜即满的守摊守成思想,树立勇于拼搏、奋力攀登、敢于争锋的开拓精神,积极在创新发展上下功夫、求突破。
  (二)提升水平,做大规模,促进创新型经济集聚发展
  1、致力做大新兴产业。发展创新型经济,提升发展的水平和能级,就要以重大项目为突破口,促进新兴产业规模发展,形成经济发展的强势支撑。要依托环科园、开发区、国际环保城、中国电缆城等载体,大力引进关联新兴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核心技术和重大项目,形成我市新兴产业整机生产能力和产出规模,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集聚发展。高端线缆要力压群雄当好龙头,光伏产业要敢于挑战无锡尚德做老大,环保产业要当仁不让唱主角。同时,要密切关注以氢能源为代表的最具爆发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动态,加以重点规划和扶持;要依靠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基础,加快对接无锡的国家物联网研发平台,推进我市传感网产业发展,分享江苏省5年4000亿物联网产业蛋糕,争取在全国市场的主动权。
  2、鼎力提升传统产业。要坚定不移地淘汰落后产能和劣质产业,通过关停并转、资产重组,让传统产业与高新技术有机结合,促进我市传统产业立足高起点、发展高精特、产出高效益。要放大化纤、纺织、机械、陶瓷非金属、精细化工等传统产业的多种优势,坚持错位竞争、高端定位,在技术研发、装备引进、管理措施等方面开展国际化合作,大力提高引进、吸收、消化和再创新能力。积极引导和鼓励企业对制约传统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进行技术攻关,加快研发符合市场需求、具有高附加值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不断提高综合竞争力。要以塔尖人才和高素质的产业工人共同支撑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注重新生代企业家的培养,让企业顺利进入转型升级上升通道,以实现由“草根出身”到实施高端战略的华丽转身。
  3、着力打造产业链条。要找准产业发展的着力点,强化薄弱环节,提升重要环节,做好传统产业之间、新兴产业之间、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之间的产业链配套和融合,形成既有龙头项目牵动,又有特色项目“策应”的特色产业集聚区。要充分利用光伏产业基地,灯具灯饰生产基地,LED光电外延片、芯片、背光源等研制的基础和条件,通过联合融合,打造完整的光电光伏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条;要发挥环保和陶瓷产业的优势,通过环保装备与功能陶瓷的有机结合,提高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水平和竞争力。积极推进由加工制造环节向研发设计和销售服务两端延伸,着力构建和打造完整产业链,降低配套成本,提升综合效益。
  (三)立足开放,创新驱动,增强创新型经济核心动力
  1、不断提高开放水平。今年一季度宜兴外资到帐1.01亿美元,而如皋外资到帐达1.91亿美元,全年力争到帐外资10亿美元;江都、如皋近几年分别引进了近20家世界500强和10家“中字头”、“国字号”企业,有力地促进了其经济快速发展。事实证明,只有重大项目的引进落户,才能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力引擎。因此,坚持高水平开放、充分利用外部资源提升竞争力,始终是宜兴实现转型和创新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要坚持引“资”与引“智”、引“财”与引“才”并举,积极引进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鼓励外资投向有优势的项目、企业、产品、产业和区域。尤其要瞄准世界500强和“中字头”、“国字号”抓引进,以重点开放园区为龙头,引入处于产业链高端的龙头型、基地型、规模型项目,实现从资本合作向产业合作跨越,不断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发展。
  2、加快高端人才集聚。一个高层次人才可以创造一个奇迹、一个创新团队可以打造一个新的产业,无锡尚德的施正荣和开发区引进世界液晶先生张宏勇就是有力例证。要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依托“530”计划,引进高端人才,尤其要注重引进科学家+创业家+企业家人才和团队来宜创业。要把握人才集聚和成长规律,不断拓展各类Park创新创业园等“引才”载体,夯实博士后、院士工作站等“用才”载体,优化政策、环境等“留才”载体,健全直通车、绿色通道等“聚才”载体,真心实意解决人才的工作学习、起居生活、社交活动、子女就学、医疗保障等实际问题,尤其以特别的体制和机制为其量身定制发展需要的政策,把我市打造成为创新创业的人才高地。
  3、实施标准化战略。引导企业以专利发明、标准制定和品牌建设为抓手,加快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使之成为创新发展的引领者。目前我市拥有全球行业龙头企业6家、国内领军企业48家,产品在全国市场份额排名第一的企业32家,要充分利用这些龙头企业,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主导产业技术升级,不断提升标准化、科技成果转化、品牌创造的能力,打造品牌效应,引领宜兴的品牌经济发展。学习借鉴江阴、常熟经验,加大对企业由“贴牌”到“创牌”的扶持力度,建立品牌培育梯队;鼓励企业从“做品牌”到“做标准”,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确立在市场的主导地位。
  4、加大企业上市力度。企业上市是提高企业国际化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市虽有境外上市的“宜兴板块”,但与江阴、晋江各有24家上市企业的规模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为此,要坚持多渠道、多层次、大力度地推进企业上市,形成境内外齐头并进的良好格局,尤其要加快在国内A股主板市场上的上市速度,不断扩大融资规模,引进先进技术,使企业真正获得资本市场优质资源的配置和服务。
  (四)强化保障,创优环境,构筑创新型经济有力支撑
  1、强化投入保障。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导、企业投入为主体、融资投入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创投入体系。加大科创资金募集力度,探索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科技成果转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专项扶持基金。积极实施金融创新,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转变为科技银行,民间资金转化为发展资本,参与到科技创新上来。引导企业大力拓展融资渠道,鼓励发展VC和PE投资,推动一批创新型企业通过上市、股权融资等多种途径,扩大融资比例,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投入保障。
  2、强化政策保障。对国家、省、无锡市的相关政策进行全面梳理、整合和对接,在确保用足用好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政策的创新和突破,形成有效促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促进资金、人才、土地等各种资源要素加速向有利于推进创新型经济发展的领域流动和集聚。尤其在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人才引进、成果转化等方面加强政策扶持,要用拿出2亿元财政资金作为装备贴息的力度和气魄,制定相关奖励办法,对实现增资扩能、科技创新、上市融资、引进世界500强和“中字头”、“国字号”的企业进行重奖。
  3、强化服务保障。着力转变作风,创新服务模式,加快建立由公共研发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技术市场服务、高端人才服务组成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努力为创新型经济发展提供零距离、全方位、全过程的优质服务。整合一切创新资源,大力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对一”的创新服务举措,形成创新发展的合力,以服务创新推动经济的创新发展。
□ 政协宜兴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