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抢抓高铁机遇 建设宁杭经济带最优节点城市的建议案
日期:2010-09-30   浏览次数:
随着2011年宁杭高铁客运专线的开通,我市将迈入高铁时代。面对这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如何围绕我市的城市、产业、生态、交通等经济社会发展要素,加快转型升级、实现跨越腾飞,将宜兴打造成宁杭经济带最优节点城市,市政协常委会开展了专题调研,形成以下意见和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参考。
  一、清醒研判,准确定位,做好迎接高铁时代的充分准备
  按照中国铁路建设总体规划,2012年中国将建成以北京为中心辐射至各省会城市的8小时高速铁路交通圈。宜兴也将因宁杭高铁的开通而被纳入中东部4小时经济圈范畴,从而开创宜兴对外开放的历史新格局,加速融入沪宁杭都市圈,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与此同时,高铁形成的“虹吸效应”也不容忽视。沪宁杭等中心城市由于交通便捷、资源丰富、基础雄厚,对于人才、资金、产业具有更强的吸引力,而高铁沿线的中小城市,若不能正视高铁效应、科学谋划应对,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则将导致资源加速外流,乃至被逐步边缘化。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宜兴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人民生活富足安康。宜兴的对外形象、经济地位和竞争实力显著提升。这些优势都将成为进入高铁时代后,宜兴在激烈竞争中抢先机、争主动,占席次、快发展的有利条件。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宜兴作为宁杭高铁沿线的三线城市,远离沪宁杭中心城市,与苏州、无锡、常州、湖州等行政资源丰富、经济社会发达的二线城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1、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仍比较弱。宜兴虽处沪宁杭三角的地理位置中心,但不是一个经济区位上的中心。长期以来都是受经济发达的无锡、苏州、上海、南京等大城市的“单向吸引”,宜兴与这些城市间的“双向吸引”还未形成,自身的辐射带动效应基本限于本市市域范围。进入高铁时代后,受高铁“放大效应”的影响会较大。
  2、城市公共服务能力还有所欠缺。进入高铁时代,沿线城市要面对的是整个长三角乃至全国的需求,而不再仅仅是本市域内的服务中心。而宜兴目前相对拥挤的城区道路,尚欠发达的城市交通,全而小、多而散的公共服务设施和功能,都将面临巨大挑战。
  3、产业规模和发展质量有待提高。一是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的份额比重仍偏低。二是在国内市场有较大占有率,在国际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力,能掌握标准话语权的品牌产品和产业比较少。三是规模大、实力强、潜力足的旗舰型企业不多,更缺少航母型企业个体。四是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与高端领军人才不足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
  4、现代服务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尽管近两年宜兴的现代服务业蓬勃兴起,但业内市场、企业尚未做大做强,还缺少信誉好、知名度高的精品。作为现代服务业重要板块的旅游业,并未根本改变以风景旅游为主的传统旅游形态;生态园林、旅游景观亮点纷呈,但依旧是满天星星不见月亮。文化创意、生态商务等第四产业已经起步,仍需着力培育发展。
  二、抢抓机遇,把握重点,打造宁杭经济带最优节点城市
  (一)坚持体现特色,打造最优城市品牌
  宁杭高铁的开通,在为一线大城市分流人口、转移产业、缓解压力的同时,也为宜兴等高铁沿线的二三线城市提供了承接转移、加速发展的历史性契机。当务之急,要借力高铁机遇,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力度,以最优城市品牌抢占高铁时代城市逐力的战略制高点。
  1、优化规划,彰显城市特色。宁杭经济带城市中,宜兴地处沪宁杭区域中心,坐拥三省交汇区位优势,山水资源独一无二,人文历史源远流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优势明显。因此,要在宁杭经济带城市群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进一步优化城市规划、凸显城市特色。要坚持用“看后二十年做规划”的前瞻理念,按照紫砂陶发源地、历史文化和教育名城、长三角生态休闲旅游城市和苏浙皖三省交界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围绕“三区两带”基本框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合理规划行政、商贸、文化、休闲、居住等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布局,形成生态、生产、生活分类明显,南部生态旅游和文化区、东部商务和住宅区、北部产业区特色鲜明的城市空间。
  2、强化要素,完善城市功能。高铁时代下的节点城市,必须具备一线城市的基本服务功能,甚至有所超出,方能体现优势、集聚人气。一方面要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的建筑、路桥、管线、绿化等硬件设施设备,确保城市生产生活有序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公共服务配套。通过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提升行政效能,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方位提供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保等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为来宜创业、居住、游玩的各类群体提供充分保障。
  3、深化内涵,提升城市品位。城市内涵是一座城市聚焦视线、经久不衰的魅力所在。要充分把握宜兴作为千年陶都、教授之乡、书画之乡等为国内外熟知的形象特质,提炼升华文化底蕴,并通过建筑、陶瓷、书画、教育等载体加以传承发扬,进一步彰显宜兴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和谐共生的城市形象,形成特有的陶都文化体系。同时,站在谋划百年大计的战略高度,舍得成本代价,积极引进高校,借助高校平台引进和培育人才,从而弘扬教授之乡美名,延续名人辈出的优良传统,在为我市发展储备高端人才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
  (二)力促转型升级,构建最优产业体系
  产业基础是城市发展的源动力。要充分利用高铁带来的商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坚持扩大开放、有效对接,把发展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和第四产业作为我市高铁时代产业发展新的突破口,为城市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打造物流黄金节点。充分利用高铁时代我市三省交汇的区位优势放大效应,发挥江苏第一、苏浙皖三省唯一的内陆口岸———宜兴口岸的优势,加快高铁场站、仓储设施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现代物流基地和培育骨干物流企业,使我市成为宁杭经济带最优物流节点。发展商务会展服务。充分利用高铁场站资源和山水自然资源,建设龙背山高铁驿站公园、低密度特色乡村酒店、展示特色文化的艺术院落等,通过举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层次会议、论坛和展览,形成集商务、会展、休闲、餐饮、观光于一体的高端服务产业链条。
  2、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要用足一流休闲度假资源,放大陶竹洞茶品牌优势,真正使我市从“旅游过道”转变为“旅游终点”。整合优势资源。科学整合竹海、善卷、云湖等各大风景区的宝贵旅游资源,建设集休闲度假、商务会议、生态观光、居住生产、涵养水源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际一流标准的综合性生态旅游度假区。打造精品项目。以我市现有三大板块、五大景区为主体,着力打造自然山水(竹海、溶洞、湖荡)、人文历史(名人文化、陶瓷文化、佛教文化)、休闲游憩(高尔夫运动、水上娱乐、茶道)等特色精品旅游项目。深挖文化内涵。以生态为体、文化为魂,处理好承扬文化特色和发展旅游业的关系,深度开发和创新梁祝文化、禅文化、陶瓷文化、书画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我市旅游业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强化产业配套。按照“吃、住、行、购、游、娱”综合配套要求,加大力度规划建设配套场所和设施,通过推动现代旅游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真正打造一个引得来人、留得住人、吸得来回头客的旅游胜地。
  3、大力发展第四产业。面向沪宁杭都市圈,顺应现代生活崇尚艺术的潮流趋势,结合宜兴山水和文化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紫砂陶瓷、书画、工艺美术等文化创意产业,打响文化陶都的独特品牌;以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引进培育为契机,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软件服务等科技创新产业;以推动企业科学管理、规范运行、做大做强为目的,发展法律审计、信息咨询、财务管理等中介服务产业,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第四产业集群。
  (三)保护发展并重,营造最优生态环境
  城市发展,生态先行。作为全国生态市,优质的生态环境是宜兴的一张特色名片。要把握建设生态文明这一全新课题,坚持生态特色,改善生态环境,培育生态资源,繁荣生态文化,把我市建成具备最优生态环境的节点城市。
  1、积极倡导生态文明。培育生态文明理念。发挥政策引导、舆论宣传、活动造势作用,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生态文明理念,帮助人们深刻认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和相关知识,营造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创建的浓厚氛围。实施循环发展模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在加速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同时,大力引进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切实走出一条依靠科技创新实现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引导广大市民从衣食住行各方面践行生态环保的绿色生活方式,有效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破坏,维护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既有良好生态环境。
  2、大力整治区域环境。继续加强工业污染防控。高度关注少数排污超标企业,严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加快推进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审计、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巩固和发展环科园、经济开发区和官林工业集中区等生态示范园区建设。继续加强治污保源建设。进一步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强化水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继续加强生态环境整治。强化农村河道整治保洁力度,完善农村垃圾集中收运工作体制和机制。认真做好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生态种植养殖推广和农村秸秆综合利用等工作。
  3、切实保护自然资源。宜南山区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区域和先驱阵地,要坚决按照既定规划实施严控保护和适度开发。与此同时,要加强对宜兴国家森林公园、团氿公园、西太湖和滆湖重要湿地等生态功能保护区的监管,维护生态功能稳定,形成宁杭经济带  (下转第59页)(上接第20页)独具特色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
  (四)实行无缝对接,形成最优交通格局
  宁杭高铁的建成,使沿线城市交通格局发生根本改观,在极大地改变市民出行方式的同时,也对城市交通提出了全新的更高的要求。要以此为契机,精心规划设计我市的现代化内外立体交通网络,与高铁有效对接,形成最优交通格局。
  1、搭建对外交通骨架。抓住城际Z3锡宜线和宜苏高速建设机遇,占领无锡和常州之间的最佳发展空间,在最快的时间内搭建交通路网骨架,构筑“以高速铁路、高速公路为龙头,市级干线为支撑,覆盖城乡、开放便捷”的现代化交通体系,实现宜兴到上海不超过1个小时的同城目标。
  2、完善城区公交网络。认真规划城区公共交通线路和站点设置,使之与高铁站区充分衔接,实现零换乘、零对接,高效分流高铁开通后的客流,使高铁的速度效应得以充分延伸。同时,以城乡公交一体化发展为契机,出台扶持优惠政策,加快城乡公交网络全覆盖,确保各镇园30分钟内直达高铁站。
  3、打造特色交通系统。面对我市进入高铁时代的“休闲旅游城市”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要规划和建设特色交通系统。依托我市湖荡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水上交通,并加大旅游交通系统建设,打造来宜游客观光、休闲、购物一体化线路。另一方面从经济性、客流量和国家政策的角度出发,要加快规划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为广大市民带来快捷、环保、舒适、安全的公共交通服务。
吴老在家乡为宜兴紫砂工艺厂题词
(作者系市农林局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