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参政议政大会发言摘录
日期:2019-01-17   浏览次数:
 
    1月10日上午,在市政协十五届三次会议第二次大会上,5 位委员分别代表市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联络组,紧扣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进行了高质量的参政议政发言。以下为发言摘录。

  

  医养融合促进养老事业发展

  欧彦汐委员代表民盟宜兴市委员会发言:

  

  当前,进一步探索实践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发展新模式、新路径,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需求,已经成为推动我市人民生活高质量发展需要迫切关注的问题。

  我市发展医养融合的制约因素

  一是医养融合联动差,多头管理不利于政策落实。二是医养融合程度低,社会力量参与有待提高。三是医养融合人才缺,阻碍养老产业提档升级。

  推动我市医养融合新发展的几点建议

  三管齐下,增强医养融合原动力。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化解机制制约。借机构改革之力,围绕医养融合之需,对相关部门职能进行合理调整。二是引入社会资本,扩大医养渠道。鼓励金融企业为相关养老机构的建设提供便利融资渠道,鼓励、引导和培育社会资本兴办医养融合型养老机构。三是培养专业队伍,提供人才保障。

  精细对接,实现医养融合无缝隙。一是居家养老设施提档、服务专业化。硬件设施上,对老旧住宅区公共出入口、走道、楼梯等设施实施适老化改造。养老服务上,扎实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二是社区养老借船出海、形式多样化。提倡“街坊式”养老,建立起辐射周边、覆盖全市的“养老微家”。三是机构养老精准扶持、联动组合化。激活基层医疗服务网,打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的绿色转诊通道,开展签约服务。

  多元聚力,致力医养融合全域化。一是借智能之力,智慧养老。建立以大数据为基础的养老服务信息化平台,实现网络共联、平台共用、数据共享。二是借民众之力,文明养老。紧扣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工作,依托文明健康服务平台,实施“家庭护理时间储蓄银行”计划。三是借舆论之力,科学养老。借助媒体做好大宣传,宣传、解读最新医养方面的方针政策,不断提高医养融合养老服务模式的社会知晓率和关注度。

  

  实施太湖芦苇湿地修复工程

  钱敏委员代表民建宜兴市基层委员会发言:

  

  宜兴作为拥有太湖西线最长岸线的城市,既有治理太湖的艰巨任务,也有全线修复芦苇湿地后的后发生态优势,如果我们在太湖沿线最终建成48 公里的芦苇湿地,不仅能重新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还能减轻治太的压力,巩固“263”专项行动的成果,而且可以与三氿湿地协调呼应,构成全域湿地城市。

  强化工作协调,力争芦苇湿地修复项目顺利落地

  一要建立班子,全面对接。目前负责项目前期对接协调的部门为市水利局,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专门班子,规划、国土、农林、文化、旅游等部门和属地板块共同参与。二要分步推进,以点带面。先在局部打造出芦苇湿地建设的精品样板工程,再通过点面结合、逐步推进。三要化解制约,排除障碍。我们要用芦苇湿地对恢复生态的实际效果和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的热切期盼,不断赢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排除项目落地的政策障碍。

  强化科学规划,坚持宜兴生态资源利用整体协调

  一要调整规划,整体联动。要重新评估和认识太湖湿地恢复后的新面貌,将太湖西线有机融入宜兴旅游规划的大格局中。二要整合资源,统筹利用。结合宜兴城市规划“构建滨水慢行体系,营造滨水公共空间”的策略要求,把太湖沿线三个乡镇有机串联起来。三要结合清淤,良性互补。生态清淤和湿地重建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同步进行、协同推进。

  强化日常管理,确保生态湿地后续运行良性循环

  一要提前测算,纳入投资。在规划湿地修复项目的同时,要提前测算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日常管护和收割处理经费,争取把后续运行资金列入项目预算和总投资。二要建立机制,加强管护。要在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芦苇湿地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巡查。三要政策引导,综合利用。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收割芦苇的综合利用,提高湿地植物可利用附加值。

  

  特色产业助推乡村振兴

  胡晓斌委员代表民进宜兴市委员会发言: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特色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只有因地制宜走出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才能在乡村振兴这场全新的战役中赢得“头彩”。

  我市乡村特色产业悠久历史与资源禀赋兼具

  宜兴“三山二水五分田”,有山有水有资源、有产有业有故事,必将成为资本表演的绚丽舞台,成为众人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我市乡村特色产业向好态势与瓶颈痛点并存

  我市乡村产业功能逐渐多元、亮点频现,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拥有3 个“全国美丽休闲乡村”,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已省内知名。然而,乡村产业仍然是宜兴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一是竞争优势弱。二是产业融合浅。三是创新创意淡。四是运营模式拙。

  紧扣特色产业金钥匙,开启乡村振兴新引擎

  一要“特”在布局优化,提升产业格局。宜兴的“三山”要以旅字为头,规划养生养老、休闲度假等产业,以人气带动其他板块的特色产品做大;“二水”要以生态为基,策划引进高端观光休闲农业项目落地;“五分田”要以品牌为先,着力打造细分市场的顶级产品。

  二要“特”在产业壮大,做强做优品牌。建议统筹各个板块的产业布局,将资源集中,加强品牌建设和宣传力度,通过产业壮大来撬动区域经济腾飞。

  三要“特”在产业融合,形成特色田园示范带。以“陶竹洞茶禅山水田”的特色资源为基础,策划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和特色小镇。借助村落和乡村道路,将“特色田园”连环成链,形成“江南特色田园”示范带。

  四要“特”在机制创新,激发乡村动能。各村要因地制宜,探索一条贴村情、合民意的自主发展之路。要建立扶持资金的专项投资和全程监管的平台,以资金托管的形式投资建设促进特色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和经营性场所。以扶持资金为“酵母”,充分发挥对优势企业的帮扶作用,促进特色产业“发酵”壮大。

  

推进垃圾分类提升城市文明

  凌芳委员代表农工党宜兴市基层委员会发言:

  

  

  推行生活垃圾分类,折射着社会文明程度和城市管理水平。当前,我市垃圾分类工作正处于起步阶段,垃圾分类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存在分类收运体系不够通畅、分工协作机制不够健全、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问题。为弥补短板,更好更快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提出如下建议:

  一、立足环环相扣、上下贯通,构筑链条式流程

  筑牢源头分类的“基石”。一要着眼长远细分类。二要完善机制促分类。可以制定“正向激励+反向补偿”的量化考核机制。

  搭好分类收运的“骨架”。一要合理配备分类设施。二要科学制定收运模式。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垃圾分类收运体系。

  疏通分类处置的“末梢”。一要促使可回收垃圾应收尽收。二要实现餐厨垃圾再生利用。三要寻求有害垃圾环保处置。要加大“静脉生态园”的政策扶持和项目招引力度,积极推进垃圾终端处置项目建设,提升本土处置能力。

  二、立足一以贯之、各司其职,落实长效化机制

  有“统”有“分”,完善工作机制。一要落实分工统筹。二要实施网格管理。把垃圾分类纳入市“全要素网格”工作任务清单,创新网格化治理机制,落实主体责任。

  先“大”后“小”,明确工作进度。一要关注“大户”。机关单位、学校、医院、农贸市场等都是“垃圾大户”,要率先垂范。二要关注“小家”。家庭是垃圾分类的最小细胞,从每家每户的分类习惯抓起。

  以“点”带“面”,提升工作成效。一要坚持试点先行。二要坚持示范引领。

  三、立足成风化人、众志成城,做好全方位动员

  以宣传教育“开篇”,做到广而告之。一要广宣传。依托舆论阵地,营造浓厚氛围,潜移默化地告知、提醒群众。二要普教育。把垃圾分类的相关知识印成宣传单等,力求达到家喻户晓。

  从督促引导“入手”,促进知行合一。一要开展主题性活动,“面对面”讲。二要组建志愿者队伍,“手把手”教。

  

培育技能人才助推民企发展

  邵焜琨委员代表宜兴市工商业联合会发言:

  

  从宜兴来看,高技能人才紧缺是当前全市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发展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积极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围绕这一课题开展调研,提出几方面建议:

  一、基本现状

  调查中基层普遍反映,随着国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高技能人才紧缺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一是供求矛盾日益突出。二是政策效应相对滞后。三是本市院校支撑乏力。四是留才环境不尽如人意。五是企业用才急功近利。

  二、主要建议

  转变观念,强化导向,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新氛围。一是确立复合型人才观。二是确立务实型择业观。全社会要营造脚踏实地、投身实业、创业打拼的择业观,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民企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三是确立荣誉型价值观。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好人才政治安排,尤其要在全市综合先进表彰中增加优秀人才名额,不断增强其荣誉感、责任感。

  优化政策,真诚关怀,创设留住高技能人才新环境。一是细化政策。二是提高待遇。通过岗位报酬分配、股权期权激励、社会保障福利等,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三是优质服务。

  规划引领,突破瓶颈,构建培育高技能人才新体系。一是加快高校建设。二是提升职教层次。加强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扩大本地就业;宜兴中专和陶都中专在扩大规模、稳定生源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三是规划大学新城(科教新城)。

  全面开放,加强合作,打造吸引高技能人才新高地。一是办好人力资源市场。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培训交流,提升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岗位培训、技能竞赛、技术攻关;举办职业教育,培养紧缺人才;积极与院校联系,委培和引进专业对口人才。三是密切国外国内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