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建议案
日期:2009-07-31   浏览次数:

生态文化旅游业(以下简称旅游业)作为我市“三足鼎立”的现代产业体系之一,对推动宜兴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市政协常委会围绕加快发展旅游业这一课题,组成专题调研组,进行学习考察、座谈走访、梳理研究,形成意见和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工作参考。

  一、抢抓历史机遇,顺应发展阶段,明晰旅游业发展方位

  1、抢抓机遇,把握战略定位。随着国民休闲计划的实施和文化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旅游业已成为与我市优越的人文、生态环境高度契合的产业。尤其是我市即将迎来高铁时代,时空距离发生根本改观,发展要素面临重组集聚,打造旅游名城的条件成熟、潜力巨大。为此,要紧紧抓住非常难得的历史机遇,以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围绕打造现代服务业龙头产业和最具竞争力的支柱产业的目标,按照建设长三角观光休闲度假目的地的城市定位,谋划和推动宜兴旅游业率先发展、优先发展、跨越发展,力争到2015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全市GDP10%以上。

  2、遵循规律,明晰发展思路。我市旅游业正从成长期转向全面发展期,这一转型不是简单的发展阶段的顺延,而是从量到质的提升。当前,我市旅游业的核心问题是,缺乏富有吸引力、竞争力的超强品牌,“满天星星不见月亮”。而环顾周边地区,无锡灵山已成为全世界规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佛教文化景观,长兴贡茶园做足茶文化文章,溧阳天目湖品牌产出已占全市GDP15%,常州恐龙园成为具有唯一价值的主题景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市旅游业必须跳出就旅游抓旅游的思路,遵循发展规律,坚持创新思维、调整结构、提升品质、培育后劲,力争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3、科学规划,发挥引领作用。根据城市个性、生态特征、文化内涵、市场需求,根据我市旅游资源品类多且较密集的特点,立足开发利用一流的休闲度假资源和放大陶竹洞茶等品牌优势,科学制定和完善旅游业发展规划以及文化旅游、工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等专项规划。同时,确保旅游业发展规划与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以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宜南地区生态保护与发展规划等衔接,在发展布局、项目开发、基础设施、发展环境等方面发挥引导和调控作用。

  二、致力转型升级,完善产业体系,加快由旅游资源大市迈向旅游经济大市

  1、加快新型业态培育,实现从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转变。围绕我市小山小水小家碧玉的形态,对于大中城市所产生的差异化吸引力,研究和完善休闲产业体系,使游客在宜兴可停、可玩、可住,加快由“门票经济”转向“产业经济”。为此,要加快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型,推动自驾车、露营、健康、科技、探险等旅游线路开发。要大力培育代表生产性服务业的旅游业态,着重在会展、奖励、商务、节事等旅游产品的筹划包装上求突破,提升旅游综合经济效益。抓好产业渗透,推动文旅融合、体旅结合、农旅牵手、商旅联姻、教旅互动、工旅联动、科旅共生、城旅同步,拓宽产业面,延长产业链,集聚产业群。

  2、加快运行方式调整,实现从点线旅游向板块旅游转变。扭转我市旅游“散、小、弱”的局面,必须由点线众多向三大板块、五大景区转变。要以生态保护为底色,以湖光山色、陶竹洞茶为载体,提升度假休养、文化休闲、科普野趣等功能,建设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阳羡综合性旅游度假区。加快大觉寺建设步伐,建造核心胜景,完善配套设施,营造智慧、绿色、洁净的禅文化格调,深入挖掘养生休闲资源,开发和形成具有唯一性核心价值的云湖景区。以城市山林氿风、开放式公园、水上娱乐、温泉度假、高尔夫运动为主要内容,形成都市休闲游憩区。

  3、加快要素功能配套,实现从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转变。学习三亚、扬州等地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最美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经营的理念,推动城市旅游化改造,完善“吃、住、行、购、游、娱”六大要素功能,打造关联度大、带动性强的现代旅游产业。围绕提高接待服务水平,在城区、山村、水乡分别培育一批特色餐饮店,建设一批高档休闲宾馆、商务酒店和“农家乐”。按照“快旅慢游”的思路,实施旅游畅通工程,加快形成三大旅游板块、五大景区之间干线的对接通达,把景点更好地串连组合起来。规划建设绕云湖环线,优化公交旅游线路,进一步完善道路标识和旅游标识系统。在竹海、云湖等景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品位较高、经营规范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购物场所,增加新的旅游经济增长点。按照4A级景点的要求,提升陶瓷商城,增设陶艺体验场所,建设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艺术展示和工作室一条街。加强特色休闲街区建设,引进新型娱乐品种和项目,延长游客驻留时间。

  4、更新旅游促销理念,实现从传统促销向立体营销转变。浙江萧山、桐乡等地年度旅游宣传促销投入都已达2000万元以上,依靠大力度营销造就大声势。要改变我市小打小闹搞促销的方式,制定系统规划,形成全方位立体式宣传营销模式,充分展示旅游目的地形象。一个城市办节庆,实际上就是在经营这座城市的人文自然资源。当前,要通过各种节庆活动吸引客源,在办好茶文化节、观蝶节的基础上,建议尽快恢复陶艺节,并与举办民间陶艺大赛相结合,扬名造势,打造旅游卖点。同时,要按照年年有主题、月月有亮点的思路,有关镇和景区举办祭茶、採摘等活动,集聚旅游人气。要加快由景区促销向城市营销转变。围绕“七千年中国陶都、原生态山水名城”的旅游形象定位,制定长远计划、舍得资金投入,在中央电视台、长三角大中城市主流媒体上持久推出宣传广告,加强高速公路、公共场所和互联网上的动态宣传,扩大知名度,提升美誉度。同时,编辑出版旅游摄影画册《印象宜兴》等精美宣传品和旅游手册,举办水平高、影响广的旅游论坛活动。当前,要充分利用长三角旅游经济区一体化带动作用,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策划主题线路促营销,并深化区域结盟,共拓旅游市场。

  三、大力建设载体,寻求亮点突破,提高旅游产品核心竞争力

  1、项目大手笔,打造精品名品。我市旅游业最大的“软肋”是缺乏规模大、震撼力的项目,载体建设的力度速度明显落伍。要立足“有中识有、有中识优”,科学论证、突出重点、梯度开发,举全市之力实施大项目、大投入、大建设,力争用35年,打造一只品牌叫响、市场叫座的“世纪精品、传世之作”,从根本上提升我市旅游影响力、辐射力。针对高品位、独特的陶瓷文化资源尚未完全进入旅游市场的现状,大手笔实施精品战略,在高起点规划建设蜀山景区的同时,把丁蜀镇的前墅古龙窑、古南街、紫砂厂、均陶厂工业窑址、陶批码头、葛鲍祠堂、青龙山黄龙山矿址、陶瓷博物馆、陶瓷商城以及新街街道骆驼墩遗址等单个景点串成线,打造具有世界竞争力的陶都深度游极品。要集中财力做大做强名副其实的“中国第一竹海”品牌,丰富完善景点内涵,并与龙池山、阳羡湖进行组合发展,扩大规模效应,打造集观光、休闲、文化、商业、人居于一体的能在长三角树起品牌的复合型5A级旅游景区。

  2、资源大整合,实施组合开发。以资源为依托,依据旅游产品的关联度,增加整合的深度和宽度。要传承历史、挖掘内涵、制造亮点,推出一批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旅游精品和线路,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整合农业资源,在宜南山区和滆湖水乡推出一批重点村庄,化解土地流转制约,加快“集整为零”;采取景点带动、要素融合、农庄建设、民俗体验等方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整合铜官山工业旅游资源,把蓄能电站、南岳寺、农业生态园等规划组团,打造旅游新能级。整合历史文化资源,在名人故居、展示馆、雕塑园等题材上深入挖掘开发。

  3、特性大张扬,文化创意创新。旅游业必须以生态为体、文化为魂,即使是海南也正在把文化特色作为建设国际旅游岛的关键。为此,要科学地处理好承扬文化特色和发展旅游业的关系,一方面以文化充实传统老景点,提升产品生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要打破地域界限,提档升级善卷景区,深度开发和创新梁祝文化。重视玉女潭作为宜兴老十景的历史文化底蕴,加快改造,创意产品,激发活力。另一方面以文化打造新景点,所有旅游项目规划建设前,都要坚持组织专家论证,抓取和提炼文化灵魂,赋予内涵、编辑故事,力争建设“今天的精品、明天的文物”。要把开发夜间文化旅游作为建设休闲名城的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拓展水上游魅力,筹划演艺项目,培植夜餐、夜购等夜市功能,展示人文底蕴和旅游特色,擦亮城市名片。

  四、坚持改革创新,创优发展环境,构筑旅游业发展有力支撑条件

  1、突出政府主导。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学习借鉴,针对我市旅游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弊端,研究改革旅游行政管理体制,探索建立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全市旅游业实施统一规划、资源整合、政策导向、产业调控、部门协调、综合管理。立足大旅游格局,理顺管理体制,打破行政壁垒。阳羡风景区管辖范围要扩大至整个 (下转第32页)(上接第25页)宜南山区,并创造条件、对上争取,积极申报国家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定期召开全市性旅游业发展会议,推进“合力兴旅”战略,加快旅游资源资本化、生产规模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过程集约化。推进旅游主管部门的职能创新,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建立现代旅游产业发展模式。

  2、优化政策扶持。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专门政策意见,建立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全市旅游规划编制、项目扶持、宣传营销、人才培训、商品开发等方面的政策性奖补,尤其要加大对旅游景区、饭店等评星创牌和旅行社客源输送的奖励力度。搭建与旅游强市相适应的投融资体制,创新平台和项目主体,鼓励各类资本投资开发旅游资源、经营旅游项目、参股旅游企业,在用地、税收、项目贴息、建设规费等方面给予优惠。贯彻落实新的《旅行社条例》,扶持旅行社发展,提升经营服务水平,提高整体素质和形象。

  3、完善人才体系。加快化解旅游人才缺乏这一制约我市旅游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把人才培养和引进作为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工程、战略工程,加快形成企业管理、行业服务、一线员工三个层面相配套的旅游人才体系。依托相关机构,强化旅游专业人才和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和考核认证制度,重点培养和引进旅游经营管理、导游、市场营销、翻译等专业人才。尤其要采取多种措施,提高导游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精心编制景点导游词,逐步提高收入待遇,保持队伍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