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建设生态湿地 重现碧水宜兴
日期:2019-08-15   浏览次数:

  政协宜兴市委员会

党的十九大指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生态优先、推动绿色发展的目标任务。省委娄勤俭书记在宜调研时指出,生态湿地修复的良好效果证明,治理蓝藻和提升太湖水质最根本的是要遵循科学规律,用自然生态的方式方法来进行,要进一步探索、积极开展聚泥成岛试点,确保太湖水质持续改善、生态持续好转。为研究探索生态宜兴建设特别是以打造生态湿地切实改善水环境的路径举措,市政协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在广泛听取意见、外出学习考察、科学论证分析的基础之上,形成如下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宜兴水环境治理和生态湿地建设现状

1、河湖水系基本情况。宜兴现有市、镇、村三级河道2424条;湖、氿、荡等天然水面19个;水库19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中型水库1座、小型水库17座);1万方以上塘坝134个(其中5万方以上塘坝35个),全市水域面积达375平方公里,境内拥有南溪、洮滆太、蠡河、凰川等4大水系,属于典型的太湖水网地区。

2、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近年来,我市以“263”专项行动为抓手,统筹推进河道清淤、污水纳管、河长制管理、蓝藻打捞处置、黑臭河浜和农村面源污染整治等重点工作,以有效举措和整体合力推动市域水质环境持续向好。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只有坚持控源、减排、截污和增强水体自净功能双向发力,才能真正还原湖荡本色、打造碧水城市。

3、生态湿地建设初见成效。在强化综合治理的基础之上,我市牢固树立生态治水目标导向,积极通过围网拆除、退渔还湖、植被恢复等方式,在莲花荡、徐家荡、都山荡、马公荡、八房港等地打造了一批湿地保护修复试点工程,初步实现了以恢复湿地改善局部水环境的预期目标。例如,莲花荡原水质常年为Ⅳ-Ⅴ类,还湿后当年度即提升为类水质并保持至今。八房港湖滨生态湿地带修复工程自实施以来,区域动植物种群数量明显增加,生态承载力不断提升。实践证明,湿地在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吸附太湖蓝藻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基于长期以来重视不足、保护不力和围湖造田、建设开发等多重因素,目前宜兴二湖、三氿、五荡等水体天然湿地消失殆尽,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可以说,重建恢复生态湿地是我市打好碧水保卫战的题中之义、当务之急。

二、宜兴生态湿地建设面临的难点和问题

虽然近年来我市在生态湿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打造了示范样板、取得了宝贵经验,但当前仍然存在一系列瓶颈制约亟需加以研究和解决。

1、政策规划存在缺位,建设保护约束较多。一方面,目前市级层面尚未制定关于湿地建设保护和开发利用的政策规章、评价机制和统一规划,对市域范围内湿地的结构功能缺乏系统性、整体性研究,工作推进呈现局部化碎片化趋势。另一方面,国家级、省级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禁限开发建设,《太湖流域重要河湖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水利技术规定》等刚性要求,影响制约了相关区域内的湿地建管水平。

2、投入机制有待健全,资源利用效率较低。目前我市湿地建设项目总体依靠财政资金保障,投入渠道单一、专项经费不足导致湿地保护管理工作无法全方位、精细化、高质量推进。同时,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合理高效开发利用湿地资源的模式仍需进一步研究探索,特别是针对湿地中的芦苇等水生植物尚未实现资源化利用,存在造成内源污染的风险和隐患。

3、宣传引导不够深入,社会公众意识较弱。由于宣传普及工作相对滞后,我市广大群众对湿地基本概念、功能作用、生态价值和社会效益普遍缺乏了解,特别是对湿地保护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重利用、轻保护、随意侵占破坏湿地的现象和行为仍然存在,全社会关心关注、支持参与湿地建设保护工作的氛围尚未真正形成,各界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待进一步激发。

    三、宜兴生态湿地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湿地建设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长期性、系统性工程,必须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须有我的担当作为,在借鉴先进经验、立足宜兴实际、科学谋划实施的基础上,力争通过10—20年的建设,重现江南水乡芦花开放、稻谷飘香、候鸟成群、鱼翔浅底的景色和风貌,着力打造生态宜居、独具魅力的东方水城

1、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高位推动湿地管理工作。一是全面加强组织领导。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牵头、相关职能部门和属地板块参与的湿地建设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湿地长效管控机制,进一步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协同推进政策制定、要素保障、项目建管、指导督促等重点工作,加快形成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整体合力。二是深入细致调查摸底。建议明确专门机构、选派专业人员深入组织开展市域湿地资源普查,在摸清底数、掌握实情的基础上修编制定湿地名录,科学界定湿地类别,划分湿地保护边界和范围,支撑推动湿地分类管理、动态管理水平实现新提升。三是构建完善规划体系。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新形势、新要求,研究编制系统性、前瞻性的宜兴湿地建设保护总体规划,特别是要紧密结合各板块、区域内湿地特征和实际情况,持续补充、完善、细化相关专项规划,精准发力为打造特色鲜明的现代化湿地城市提供指导和遵循。

2、进一步强化目标导向,全面加快湿地建设步伐。一是明确主体、对上争取。围绕红线管控、高程限制等问题主动对上衔接、全力争取支持,最大限度拓宽湿地建设和功能利用空间。同时,依托现有国企集团组建宜兴市湿地建设有限公司作为立项报批和实施推进的主体,加快将项目整体打包争取国家、省级层面的支持。二是统筹谋划、精准施策。一方面,在将湿地建管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的基础之上,用足用好上级和市级的产业扶持政策和治水、治太专项资金,鼓励引导外地、本地有意愿的企业等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确保项目健康、良性运行。另一方面,针对还湿后村级收入减少的现实情况,可由项目公司以土地流转的形式予以解决。退渔后的养殖户可按照规划要求和政策规定从事农家乐等服务行业或湿地建设管理工作。同时,将市内河道、太湖清淤工程打捞的淤泥用于回填聚岛和湿地芦苇种植,实现淤泥堆放和种植用土的双赢三是分步推进、以点带面。借鉴杭州西溪湿地等国内样板工程建设经验,在二湖、三氿、五荡中具备条件的区域采取5000亩或10000亩成片建设的方式,先行打造一批湿地公园和湿地修复示范区(例如,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净化改善水质环境为目标的太湖西岸沿线湿地建设工程,兼具观光旅游、休闲娱乐等功能的滆湖生态湿地带、西氿城市湿地景观带等),探索形成一系列科学高效的建管经验和模式,引领带动我市湿地和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3、进一步强化基础支撑,持续提升湿地保护水平。一是建章立制抓保障。构建完善联合执法体制,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始终保持对侵占、破坏湿地资源等违法违规行为的高压态势。充分考虑建设保护对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影响,科学制定湿地生态补偿政策和办法,综合运用就业指导、产业扶持、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快构建政府主导、各界参与的湿地保护利用工作新格局。二是宣传引导造氛围。充分依托各类传统、新兴媒介和世界湿地日世界环境日等重要时点,面向公众广泛宣传湿地保护政策法规、工作成果,深入开展湿地科普知识进校园、进社区、进企业、进基层活动,宣教结合进一步提升社会各界的关注度、知晓度,积极营造人人参与、共建共享的浓厚氛围。三是综合利用强效应。一方面,持续提高芦苇收运机械化水平,规划建设造纸、生物质发电项目,高效利用湿地资源实现循环经济的闭环。另一方面,科学规划水生植物的植根高度,切实强化湿地对蓝藻的吸附作用。同时,在湿地中留足水沟、小塘,营造良好的水生动物栖息环境,多措并举进一步增强水体自净能力、提升生态治理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