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日期:2008-10-11   浏览次数:

910日,市政协召开十三届三次常委会议,听取我市水污染防治情况通报。会议听取了市环保局局长刘建良关于我市水污染防治情况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认真协商讨论。市政协主席李志浩主持会议,副市长华学文到会听取意见和建议。会议认为,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宜兴为目标,以最坚强的决心、最有力的举措、最大规模的投入,切实加强水污染防治工作,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对此,会议给予充分肯定。同时,就进一步加强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见和建议。

  一、科学筹划,把握原则,实现山美水美城市更美目标

  实现山美、水美、城市更美,既是省委梁保华书记对宜兴的要求,也是全市人民的期盼,更是各级各部门的责任。要加快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早日建成国家级生态市。

  1、坚持标本兼治。目前,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的举措是正确的,力度是大的,成效也是明显的。要进一步研究治本之策,实现治标治本两手都硬。坚持以科学发展、优化发展为导向,加快调高调优调轻调绿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实现资源再利用、污水减量化,为确保“十一五”期间排污达标打下扎实基础。

  2、坚持综合治理。通过行政、经济、法律等各种有效手段,切实加强对水污染的控制和治理。要将恢复湿地、防洪排涝、河道清淤、垃圾集中处理等举措纳入水污染防治总体规划,并发挥基础性作用。同时,要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工作协调,以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为契机,有效防范上游污水给我市水环境造成影响。

  3、坚持重点突破。我市水污染防治的重中之重为太湖一级保护区和横山水库(含筹建中的阳羡湖)水源地保护区。要进一步完善上述重点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发展规划,尤其对现存的化工、纺织等行业作出科学和严谨的环境评估。一是污水排放是否就地治理和纳管处理;二是从长计宜是否整体搬迁到专业园区。基层希望市委、市政府及早决策定夺,避免企业重复投资。

  二、科学施策,强化举措,确保各项治理工作实施到位

  尽管我市水污染防治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仍需一着不让、狠抓关键,强化措施、提升成效。

  1、提高污水处理厂建设标准。污水处理厂是达标排放的最后一道闸门,是水污染防治成效的试金石。一方面,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依靠技术进步,引进先进装备,高水平建设污水处理厂;另一方面,要优化生产工艺,加强运行管理,落实各级责任,确保达标排放。

  2、坚持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相比较生活污水治理而言,工业污水治理难度更大。为此,首先要狠抓工业污水达标纳管。引导企业为了生存发展、福祉社会,必须摒弃惜本思想,严格按照排放标准,扎实做好本企业的污水治理和达标纳管。依法加强执法监管,坚决禁止无证排放、超总量和超标排放,尤其要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除关闭企业外,还要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3、加快各类污水全部纳管。进一步完善污水纳管总体规划,按照“应纳尽纳、先大后小、分线分块、集中推进”的要求,切实加快污水纳管进度,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污水管网全覆盖。按照先急后缓和时序进度,扎实推进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水纳管进程,尽早实现污水全部纳管,构建全市污水防治新体系。

  4、综合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结合新农村建设,以改善农村居民生产生活环境为目标,按照“组保洁、村收集、镇运转、市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置模式,提高治理成效,杜绝生活垃圾对水环境的破坏。推广生态种养新技术,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饲料;大力发展有机种养,形成以沼气工程为核心的无害化循环经济链。

  三、科学机制,有力有效,促进全市水环境根本好转

  水污染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运作机制。

  1、完善协调合作机制。全市各级各部门要围绕保护水环境、建设生态市的总体目标,加强沟通联络、落实工作责任,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齐抓共管的生动局面。尤其是治理方法方面,例如,有关河道是恢复湿地,还是拓宽改造,更要科学论证、好中选优,以防止“1+12”的现象发生。

  2、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坚持“谁污染谁受罚,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进一步完善财税激励政策,扶持水污染防治有功企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投融资体制,实现水污染防治投资多元化、产权股份化、运营市场化和治理专业化。同时,专题研究制定太湖和横山水库保护区一整套的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现代环保服务产业,建立有序的排污权交易市场,提升水污染防治效率。

  3、完善项目管理机制。要进一步增强质量意识,加大监管力度,狠抓治污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监理、验收等环节,做到责任明确,提高工程质量,打造精品项目。要加大对上争取力度,治太工程涉及的退耕还林、退渔还湿等项目资金,要及早配套到位,确保早开工建设、早发挥作用。

  4、完善宣传监督机制。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绿色、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全社会的生态环境保护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水污染防治。切实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加大违法排污行为的曝光力度,使防污治污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