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最忆是“自家江山”
日期:2010-10-16   浏览次数:
希望这个消息是假的,可中央电视台“新闻半小时”将我的希望无情打碎,吴冠中驾鹤仙去了。留下惋惜和喟叹,作为其同乡和后辈,这悲恸似乎触及到内心
更深处。
  幼年时,即知道宜兴这片江南的土地是艺术的沃土,孕育了大批的杰出艺术家。而最为我们经常念叨的则是吴冠中。从那些见到他的人们的转述中,我了解到
他的倔强,也听说了他罕见的直接。譬如他坚持与某些人喝酒,坚持不与某些人说话。吴冠中是一个在盛大的荣誉里,依然固守着某种纯粹的人。他的画,正如
他所说的,是东方的文化与西方的艺术在山顶的相遇,每次见到,总带有某种熟悉的新鲜,叫人望尘莫及,又爱不释手。
  在我的心中,先生的人和画都离了这尘世一些距离,有种图腾一样的穿透力,使人既敬又畏。也是在这种心境下,终于有机会得见先生。
  2010年3月11日上午,我怀着忐忑的心情陪同市委宣传部领导一起敲响了先生的家门。我做好准备要见一位脾气大、性格直、难以接近的老人。但当先生家门打
开的一刹那,让我感受了一种亲切和慈祥。在先生家不大的客厅落座后,宣传部领导向他介绍了宜兴近年来发展建设的情况,看得出先生对家乡的建设事业十分
关心。他说宜兴的情况他了解,每周都能收到一叠《宜兴日报》。虽然每天要收到很多书报,但对家乡报还是情有独钟。先生还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回家乡写
生的事,他说大多时间是报社的同志在陪他,他还托我向一些当时陪他写生的同志问好。先生说,《宜兴日报》与他有渊源,他还为《宜兴报》复刊六周年画过
画。我告诉先生,这张题为《故乡》的画,现在是报社的镇社之宝。由于我正在编辑《自家江山———吴冠中笔下的宜兴》一书,于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请先生
题写书名和誊写序言,先生竟满口答应,这让我喜出望外。因为我知道,由于近年来先生体质虚弱,几乎拒绝所有的题词、写序,以及参加开幕式、学术会之类
社会活动的邀请,但当家乡人有所要求时,先生还是爽快地答应了。去年6月,先生就不顾体弱应邀出席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陶都风———中国宜兴陶瓷艺术
展”。对“自家江山”的情愫亦可见一斑。
  其时中国美术馆正在展出旅德画家朱德群的画展,先生不仅为之题了“苦耕耘,90春秋。心,沉于艺海;光,照耀寰宇”的词,还亲自出席了开幕式并讲了话
。我在拜访先生前,观看了此展览。因此,在与先生交谈时谈了些看展览的感受。先生动情地说,我和朱德群还有赵无极都是国立艺专的学生,我们当时的油画
老师就是宜兴人吴大羽,吴老师是真正的画家,他一世清贫,他到死都没有一间好好的画室,他是大师中的大师,宜兴应该好好珍惜,好好宣传。先生对老师的
崇敬之意溢于言表。
  先生曾戏称画为妻子,文为情人,说他每次参加文学活动就似“白鸭子挤鹅群”。他的文章直爽自在,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由于最近编辑《自家江山》一书,
使我大量阅读了吴老的散文作品和画作。散文《归乡记》,充满对家乡的赞美———“我们宜兴是好地方啊,何止只有鱼米之乡,除了濒太湖的七十二渎良田外
,还有山区,那么多辽阔的茶场和浩瀚的竹海……”《水乡青草育童年》中的河道、水田、桑园、竹园一直是先生回忆家乡的素材,也是先生创作作品的题材。
画于1960年的油画《故乡之晨》,不知是先生的写生作品,还是梦忆,晨雾中的蛟桥就象披着轻纱的少女,美丽而动人。目前,《自家江山》一书初步收集到的
吴老写家乡人与事题材的散文已有五万字,画家乡题材的作品也已有60多幅。
  我和先生虽然只见过一面,但先生给我的印象是深刻的。虽然先生已不能为《自家江山》题名写序了,但我相信先生的作品和精神将永存家乡人民的心中,先
生的“自家江山”将会更加绚丽。
 (作者系市政协委员《宜兴日报》社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