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阿甲在宜兴汤渡
日期:2009-07-31   浏览次数:

吴达如

  宜兴丁蜀镇是著名的陶都所在地。丁蜀镇由丁山、蜀山、汤渡三个地方组成。清代与民国期间,汤渡的陶业相当发达,以画溪河为界的河之南与河之北,当地百姓谓之“河南河北”。在解放初期的龙窑就有20余座,装载以瓮坛为主俗称“溪货”的船只,每天经过画溪桥进进出出,极为繁忙。上世纪50年代,江苏省第一家手工业合作社汤渡陶业生产合作社,以及第一家公私合营的建新陶瓷厂都在汤渡。

  兴盛的溪货生产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士,务工者、经商者、买卖者都把汤渡作为立脚谋生的宝地。上个世纪30年代初,汤渡窑场上来了一位青年,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有点落拓,但其谈吐却句句在理,因此深受窑场工人喜欢。还有一样,就是此人极爱京戏,唱戏音正腔圆,说戏头头是道,常常跟工人们一道哼上几句,引来陶瓷工人与之同乐共声。此人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戏曲理论家、表导演艺术家、戏曲艺术大师阿甲先生。

  阿甲1907年出生不久就长期在宜兴生活,父亲是个教书先生,家境清贫。阿甲原名符律衡,曾用符正、符镇宝等名。在汤渡的时候,大家只晓得他叫符正宝。至于他具体从事什么工作,谁也道不明白。后来大家才知道阿甲实际上是在从事地下工作。阿甲少小聪慧,精读古文,擅长书画,酷爱京剧,曾在一些地方以教书作画谋生,又随怀舟高僧研习京剧,先后当过教员、记者、职员,但最终一贫如洗。黑暗的世道、严酷的现实教育了他,不砸碎旧锁链,百姓终无出头之日,因此他秘密地参加了革命活动。30年代他经常往来于湖氵父的省庄、东岭一带,汤渡是丁蜀地区进出山区的必经之路,因此常常在汤渡落脚。还有一点是汤渡有几个人也非常喜爱京剧,而且唱念做打都上戏路,阿甲找到了知音。其中最密切的一个人名叫周金元,此人是烧窑工人、汤渡河北“维新堂”周家的长房长子。阿甲到了汤渡一定住在周金元家里,周金元除了喜爱京戏,还喜爱养鸽子。周金元家住在维新堂的最东面一间屋,有一廂房,花窗玻璃,光线充足,还有一天井,鸽子飞上飞下。他有一台留声机,阿甲他们有时就边放唱片,边哼京戏,唱过之后小酌一番,高兴时还会燉上一只鸽子,美酒、佳肴加上戏文,说着,唱着,真乃赛过神仙。

  阿甲并不沉醉于只是唱戏之中,有时他也赤脚或穿上草鞋,有时拖一双鞋皮头在,到窑上帮助圆领眼、搬松枝,点心时跟工人一起喝稀饭,困了晚上就与烧窑工人一道睡在窑房里。他与烧窑工人交友谈心、同床而卧,更坚定了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决心。

  1937年秋尽冬来,阿甲悄悄地告诉周金元说:“金元啊,我要到一个很远的地方去,不知什么时候回来,真的到回来以后我们可以像模像样唱几回大戏了。”第二年初,阿甲就奔赴延安寻找新的生活去了。

  在汤渡期间还有一位票友储新海也与阿甲过从甚密。据一直在维新堂当雇员,后来当建新陶瓷厂科长的范洪生先生讲,抗战胜利后,阿甲还来找过周金元,并且一道唱过戏。家住周金元隔壁的周洪元(建新陶瓷厂副厂长)之子高级工艺师周鹏甲回忆,小时候他家有一台收音机,有时收到京戏,阿甲与金元就会击节而哼。

  新中国成立后,阿甲虽然位居文艺界高位,但还时常惦念汤渡的老友,得知周金元已于50年代初去世,不禁感慨良久。“文革”结束之后,阿甲定居无锡,有时还到宜兴(其夫人为丁蜀镇双桥村人),一次想到汤渡看看老友的旧居,寻找熟识的窑工,无奈因世事沧桑,面目全非终未如愿而扼腕长叹。

  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今天,我们要学习阿甲与窑场工人亲兄热弟打成一片的谦谦之风,更要学习他与“四人帮”尤其是文化败类江青之流不屈斗争的铮铮铁骨。我们要象阿甲一样为弘扬国粹而孜孜以求,殚精竭虑为国为民贡献毕生的精力。

(作者系市史志办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