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增加村级集体收入的意见和建议
日期:2007-11-29   浏览次数:
      村级是党和政府在农村最基层的政权组织,村级经济能否健康发展,村级工作能否正常开展,农村面貌能否有效改善,直接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这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下,需要各级党政组织积极探索的一个重大课题。对此,市政协常委会组成专题调研组,深入农村基层,开展了认真广泛的调查研究,现将调研情况和相关建议综合如下:
      一、我市村级集体收入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市村级经济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壮大,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改善和提高。近几年来,经过五轮合并,我市的行政村由856个减少到248个,初步形成了规模并大、实力并强、结构并优的格局。至去年底,全市村级净资产为19亿元,村均700万元。去年,村级比较稳定的可支配收入为2.6亿元,村均100万元。从总体来看,我市村级集体收入逐年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不断加快,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村级班子不断优化,村级的运转较为健康正常。
      但是,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经济发展格局的调整变化,对村级经济发展带来了重大影响,村级的正常运行也面临着重大挑战,许多问题和矛盾已经开始显现,必须引起各级的高度重视。
      1、村级经济实力严重不平衡。至去年底,全市19亿元村级净资产,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强村。净资产在500万元以上的村有106个,占总数的42.7%。其中净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村有57个,占总数的23.0%;拥有净资产11.65亿元,占总数的61.3%,最多的都山村达6690万元。全市经营性净资产在100万元以下的村有90多个,这部分村没有资产积累,不具备发展条件,且资产在逐年减少。至去年底,有12个村的经营性净资产为零或赤字。
      2、部分村的集体收入已成定格甚至逐年减少。企业改制和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集体已失去了企业和农户的上交收入,大部分村的收入来源已基本定格,主要收入为企业用地年租金、资产租赁费和多种经营发包上交,收入渠道单一、数额较小,而且逐年减少的趋势比较突出。一是有些企业办理了土地出让手续,年租金每年减少;二是多种经营发包收入因让利于农户,收入不断下降。去年,原新庄镇村级鱼塘发包收入有54%返还给相关农户,这种趋势在全市比较普遍;三是由于环境整治的需要,矿山、砖瓦厂等逐步关闭到位,部分村的资源性收入大幅下降。原鲸塘镇有几个村原来每年收入80—100万元,由于窑厂关闭,现在年收入只有2—3万元。去年,村级集体可支配收入的2.6亿元,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强村。村级收入在100万元以上的村有91个,占36.7%,这部分村收入达1.7亿元,占总收入的65.4%。而大部分村的收入较少,稳定性收入在50万元以下的村有110个,这部分村的当年度收支难以平衡,需要财政转移支付一点、镇级财政困难补助一点、各级扶贫帮困一点,以维持正常运转。
      3、村级经济的自我发展能力越来越弱。从调查情况看,凡临近城区、园区、镇区的村,优势较多、发展较好、实力较强,尤其是二、三产业具有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我市面广量大的边远村,由于存在区位、交通、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劣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掉队,目前更是步履艰难。这些村除经济基础薄弱外,还有以下三个突出矛盾:一是村级支出结构发生变化。现在许多村将有限的积累和微薄的收入,主要用于维持正常开支、公益事业建设、农业生产设施完善、村民福利和社会保障方面。去年,全市村级总支出3.17亿元,其中用于村级运转包括干部报酬9000万元,用于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近1亿元,用于村民福利和社会保障8000万元,这三项支出占总支出的近90%。二是工业向园区集中使村域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引进和扩建的项目必须入园入区,而在利益分配上村级得不到实惠,影响了基层发展的积极性,导致村级经济发展缺乏活力。三是经济发展的人才匮乏。现在许多有知识、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都不愿意在村里干事创业,千方百计外出发展,留在村里的大多老弱病残,使村级发展缺乏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4.村级各类负担逐年加重。在调查中发现,目前我市许多村的收入在逐年减少,而各类负担却不断加重。一是社会保障性支出逐年增多。本应由各级政府承担的社保费用也落到了村级头上,如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五保户供养等,都要村级承担一定的资金,人口较多的村每年需要承担10—20万元左右。二是公益事业建设负担很重。村庄环境整治、垃圾集中处理、河道清淤、道路硬化、绿化美化、便民惠民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都需要村级投入大量的资金。三是非生产性开支居高不下。主要是管理费用、计划生育、烈军属优抚和报刊征订等方面。特别是村干部的报酬数额庞大,一部分村虽经几轮合并,但“并村未减人”的现象依然存在。村干部人数精简不到位,工资标准逐年有所增加,导致人头经费居高不下。去年,我市村级管理人员的报酬达7000万元,占支出总额的1/4左右。
      5、部分村级班子作用不强。从调查情况看,凡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村,其村级班子的力量也较薄弱,不少村干部特别是村书记文化偏低,思想比较保守,发展意识不强,缺乏市场经济知识,没有经营管理经验,创业创新创造的胆气不足、能力不强,在发展村级经济、壮大集体实力、改变农村面貌、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显得力不从心。少数班子软弱涣散、抱摊守业,既无发展办法、又无管理力度,致使村级各项工作都难以正常开展,在农民中没有凝聚力和号召力。
      二、今后工作的建议
      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趋势,为了使我市村级集体收入不断增加、村级运转更加正常,经认真调研和讨论,现提出以下两大方面的建议:
      (一)加强村级建设的构想
      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一定水平的基础上,为保障村级健康运行,必须对村级组织的职能定位、管理模式和保障机制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构架,把它作为全市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来重点思考。
      1、职能定位。今后村级组织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项:一是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充分发挥本地优势,宜工则工、宜副则副、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彰显区域特色,有效壮大村级实力;二是认真搞好便民惠民服务。指导和帮助广大农户搞好农业生产、多种经营和产业化发展,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三是量力而行兴办各类社会事业。实现有效投入,不断改善农民的生产环境和生活质量;四是严格规范村级事务。提高工作透明度,不断加强农村民主政治、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有力促进农村社会的文明进步。
      2、管理模式。今后市镇对村级的管理主要采用以下模式:一是按村级规模确定干部职数。原则上4000人以下的村配定员干部3人,4000人以上的村增加1人,并实行交叉兼职;副职干部一般每村为3人左右。二是村定员干部实行公职化管理。基本报酬由市镇两级统筹,奖金实行职位职能考核发放;副职干部实行聘任制,以岗选人,择优录用。三是村定员干部的选配和使用实行统选统配的办法。可以在本村选,也可以在外村选;可以在本镇机关中派,也可以在市级机关的年轻干部中派。
      3、保障机制。主要采取以下四方面的举措:一是村级正常运转的经费,根据村级规模大小和开支范围确定标准,由市财政列入预算,以转移支付的形式直接核拨到村;二是村农业基本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经费,主要由村级集体收益和镇级财政解决,由镇统一规划、统筹安排;三是农民的社会保障事业,由市、镇两级承担,不对村级进行统筹;四是村级财务一律实行镇级代理制,实施严格监督。
      这样,可以逐步形成职能规范、职责明确、管理严格、保障到位、机制灵活的村级运行模式。
      (二)当前重点工作的建议
      增加村级集体收入,既是加强基层建设的需要,也是安身立命之本,是必须直面,并要花大力解决的重大课题。
      1、要因地制宜发展经济。当前,村级经济的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发挥优势、体现特色的原则,根据各村不同的经济基础、资源禀赋和人才素质等条件,实行差别发展。一是城镇及近郊农村,着重发展二、三产业。要充分利用区位、环境、交通、信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发展经济,通过建立商贸市场、发展各类加工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实体等多种途径,实现以场地生财、以区位聚财、以服务引财的目标。二是边远及一般农村,着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要科学开发自然资源,面向市场,选准项目,大力发展高效种植业和特种养殖业;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实施连片开发,建设农业园区,既能让农民得益,又能使集体增收;要积极利用“四荒”资源,开发绿色农业,利用特色农产品建设加工企业,利用名胜古迹、自然景观建设观光休闲农业,找准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三是改革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体制。对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村,要积极推进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建立起适应市场经济的集体资产管理体制、经营机制和分配方式;要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村,以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基础,大力发展各类土地股份合作社,推进农业的规模经营;要积极探索村级集体以土地使用权与社会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合作,创办新型合作经济组织,优化集体资源配置。
      2、要管好用活集体资产。农村集体资产是广大农民多年来辛勤劳动所创造的成果,是发展农村经济和富裕农民的重要物质基础。为此,一定要建章立制,强化管理,实现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做到理财有方、聚财有术。一是完善集体资产积累机制。对承包或租赁经营集体资产的企业和个人,要及时按合同足额收缴承包金、租赁费;要规范收取应由农民负担的水电费、有线电视费等费用,不提倡包揽本应由农民承担的生产成本和消费开支;要增强资产积累意识,集体土地征用获得的补偿金,除国家规定分配给农户的以外,其余一律作为集体积累资金,主要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和公益福利事业。二是充分盘活集体存量资产。整合集体所有的厂房、场地、办公用房、山林荒地等不动产。通过招标出租,盘活存量,提高资产的利用率;要积极推行集体资产以价值形态管理的运作模式,把土地等资源性资产作为经营性资产来运作,对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等,通过招商引资等途径,发展高效农业,增加租金收入;新农村规划建设后置换的宅基地,是村集体的重要资产,要根据有关政策处理好,有效提高生财效率。三是努力构筑资产增值机制。要从单一的实业资本增值向多种资本增值转变,提高集体资金利用率。已有一定资本积累的村,在确保集体资产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通过参股合资、兼并租赁等形式,与其他所有制经济合作,发展混合型经济;缺乏发展空间、但有一定货币资产的村,可以通过向外购置厂房、商贸店铺、土地使用权等物业,寻求异地发展,达到资产增值的目的。四是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健全规章制度,强化开支审批、收支预决算、财务审计监管等工作,大力压降非生产性开支。同时,切实管理好村级集体资金,按“村有,镇管,村用”的要求规范操作,与镇财政资金分开,防止平调和移用,维护好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权益,提高农民对集体的信任和支持。
      3、要认真落实支农政策。按照中央关于“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的要求,市政府要充分整合财政资源,调整支出分配结构,确保支农资金落实到位,并逐年有一定的增长。各有关部门,都应从农村大局出发,立足本职,加大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一是土地出让金要严格按上级规定的比例用于农村基础建设设施,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二是有关部门要对村级集体兴办的农业协会、农业合作社等取得的服务或劳务所得、物业租赁收入等,减免有关税费;三是根据村域范围内企业对财政的贡献度,在地方收益部分切出一块支持村级;四是对村级引进的入园入区项目,地方收益部分,村必须有一定比例的享受;五是市镇两级必须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继续实行道路改造、河道清淤、水利工程等补贴制度;六是切实加大扶贫帮困力度,在支持经济薄弱村建造标准厂房,以获得稳定性收入的同时,还要继续给于必要的补助,实施“造血”与“输血”的紧密结合;七是村定员干部的基本报酬全额纳入市镇两级财政预算,并逐步向村干部公职化管理过渡;八是加大对村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我市农村税费改革后,村级收入明显减少,就农户三上交和以资代劳金两项每年减少3000多万元。当前,市财政转移支付770万元,这是省财政全额支付的。为此,建议市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转移支付补助。
      4、要尽力减轻村级负担。村级经济难以发展壮大,村级收入不能有效增加,村级负担越来越重,这个矛盾在我市普遍存在。不仅影响了村级工作正常开展,也给村干部造成了畏难情绪和不稳定思想。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减负松绑。一是严格控制各种需要村级出资、出劳的达标升级活动,减少村级无实质性意义的费用开支。建议市委、市政府严格审定把关,各有关部门必须坚决执行。二是村级各项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必须坚持量力而行。严禁举债进行非生产性投入,严禁各级平调、移用村级所有的资金和资产,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坚决杜绝村级新增不良债务。三是尽力减少村级负担范围。本应由各级政府承担的项目,不能转嫁到村级头上;对农民养老保险、农民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应由市镇             (下转第16页)(上接第12页)两级承担;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河道清淤、危桥改造、水利设施建设等,除市级承担外,主要部分应由镇级承担;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便民惠民服务等主要应由镇级统筹解决。总之,要通过各种有效举措减轻负担,确保村级正常运转。
      5、要切实加强班子建设。一是要配强党支部书记。农村工作的关键在于村级班子,要增强班子的战斗力,重点是要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不拘一格地把年纪轻、懂科技、有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选配到村级领导岗位上来。对一些相对贫困且又缺乏人才的地方,要拓宽选人范围,通过企业选、机关派等途径解决好班子软弱的问题,使村级班子真正具备带领一方群众开拓创业、勤劳致富的能力,成为党在农村基层的坚强堡垒。二是要配精领导班子。要按照因事设人的原则,合理配备干部职数,积极创造条件,提高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交叉兼职的比例,努力精简人员,减少村级开支,提高工作效能。三是要完善激励机制。建立和完善村干部工作业绩和收益挂钩制度,合理制定村干部报酬标准,通过严格考核,与村级可分配收入增长和集体积累增长紧密挂钩,实行优绩优酬;健全村干部养老保险制度,解决村干部的后顾之忧;积极探索村干部的提拔任用机制,对那些年纪轻、文化高、工作成绩显著的村书记,通过考核考察,可以选拔到公务员队伍中来,以充分调动农村干部开展工作、发展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