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在陶艺人生之路上寻梦寻真--记江苏生政协委员 市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陶艺家陈建平
日期:2006-12-07   浏览次数:
        数次与陈建平的接触与交流,均有将其付诸于文字的感动。但又总感到难以下笔,因为我们在一起谈艺术、谈人生、谈世事沧桑、谈人间炎凉,也谈儒之正、道之清、佛之和、茶之雅,若以此为文,皆可成章。然给人印象最深的,还是陈建平对陶艺人生的探寻。
      寻    梦
      童年时喜爱用田泥塑捏,少年热衷于朦胧学画,青年时下乡务农,仍不忘笔墨丹青,并以此一技之长成为年青的文化站站长。从孩提到长成,陈建平最大的梦想就是踏进艺术的殿堂。
      1977年,陈建平如愿以偿考进了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这一切,似乎注定为他的艺术人生铺平道路。
      但是,艺术的道路又如何能一马平川。工作后,为了教好学生,充实自己,陈建平每年坚持外出写生,睡大通铺,吃面条稀饭,行色匆匆,足迹遍布大江南北、白山黑水。名山大川之奔放,小桥流水之涓细,幼童的天真烂漫,老人的饱经风霜,换来了心中的大千气象,笔底的无尽波澜。
      他实现了自己艺术追寻的第一个梦,一个“纸上平面”的梦。
      当美术教育和研究渐入佳境,怀着对紫砂雕塑的浓厚兴趣,陈建平开始了自己的陶艺生涯。他自信,可以把儿时用田泥捏塑的小鸟、手枪捏得更精彩。
      但是,将“纸上平面”的表象化作“立面具象”,决非朝发暮至之易事。俗话说:“做样生计换样骨头”,简单的体力劳动尝且要吃另一种苦,何况艺道。
      曾记得,自己倾注心力完成的作品,由于泥性不熟,一夜之间成了一堆泥巴;曾记得,心中所求的一种神态但手上却难以呼之欲出;曾记得,从教人的尊者变为学艺的从者,角色转换的反差所带来的酸楚……艺道维艰,唯行者自知。   
      种种失败,化作经验;种种迷茫,化作自信。有志者,天下无事不成。当陈建平的作品“鱼塘情趣”、“水乡”相继获得省级大奖和赴港展出后,他陶醉其间,却又心平如镜。他知道,这才是个好开头。
      陈建平的作品得到著名工艺美术大师徐秀棠的首肯。在交往中,他敬佩大师的艺德艺风,毅然放弃了优裕的教师待遇,于1992年春只身来到宜兴长乐弘陶艺有限公司拜师深造。
      在徐大师的悉心指导下,陈建平的技艺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喜爱、勤奋、指点、领悟”综合成一种强大的原动力,使他佳作连连:“渔歌唱晚”荣获全国陶瓷评比一等奖;“水浒人物”经中央电视台推介,饮誉中外;“竹林七贤”形象生动,将一群智者既出世又入世的矛盾心态刻划得惟妙惟肖,徐大师欣然为之题款,以励后贤。
      名声、荣誉、鲜花、掌声,如梦如幻。他实现了自己艺术追求的第二个梦,一个“立体的梦”。
      “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陈建平很喜欢曾文正公的这句名言,因为它催人奋进。在脚踏实地的“耕耘”中。他不乏冷静的思考和求索。一个个声音常常在设问自己:“紫砂陶艺发展方向应定位何方”、“艺术家个性风格应如何得到张扬”……新的追求激起他无边的遐想。
      在探索的道路上,陈建平继续寻梦。在梦中,国学大师陈寅恪告诉他:“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
      在梦中,陈建平拜读了乡贤吴冠中在其师生画展中所作的前言:“……从盲目崇拜到‘叛逆’是不寻常的艰巨之路,我歌颂认真钻研、有胆有识的‘叛逆’”。
      在梦中,陈建平体味文史大家缪钺的一段论述:居今日而治中国学术,又与古时不同。今日之中国,因受西洋影响,一切皆在蜕故变新之中,学术自不能例外。如徒读古书,不能接受新见解、新方法,则食古不化,非徒无益,且反为学术进步之梗。   
      通过多元的文化学习和对艺术发展的领悟,陈建平的思维达到一个新的化境:任何艺术形式,如果一成不变,便易产生“审美惰性”。任何艺术形式,都应适应时代特征,否则难以引起“审美共鸣”。于是,他开始了自己创新求变的历程。
      ———“面壁石”,以动态的坐姿,刻划了达摩大师在开始面壁参禅时的瞬间,仍不忘回眸世间冷暖,大师的超凡脱俗之中隐现了人性的和美。在表现形式上,运用紫泥材质的特点将僧袍褶皱的柔性与大师的刚劲体魄、刚毅神态形成了强烈反差,给人以震撼心灵的冲动。
      ———“珠玛拉雅”,一个响亮的藏族妇女名字。是采风所得,还是从吴山明油画中所悟?作品从神态到服饰,全无半点雕凿之感,紫泥的堆贴,红泥的点缀,将藏族妇女数千年的风霜、艰辛和坚毅和盘托出,这岂只是一座雕塑,这更是一段凝重的历史。
      ———“哥哥吹曲妹妹听”,令人叫绝的即兴小品抛却一切表现的主题,仅从制作技法而言,是从古到今绝无仅有:运用制壶时拍出的“身筒”,通过挤压、堆砌,略加修饰装点,赋予了作品灵气和情趣。匠心和慧眼,使腐朽变为神奇。古人对中国书画最高境界的描述是“目忘缣素,手忘笔墨,磊落挥洒”。陈建平抟泥,直追“磊落挥洒”意境,叹为观止!
      盛年变法,直抒胸中意气,顿觉满眼生机。然陈建平的陶艺之变,是建立在深厚底蕴上的变,是建立在对传统艺术诚实的承继上的变,是建立在对现代艺术敏锐的领悟上的变。这样的变,使艺术的生命之树常绿。
      陈建平实现了自己艺术追求的第三个梦。一个多彩的梦。
      寻    真
      近年来,陈建平的艺术成就得到了社会和业内人士的广泛赞同和认可。从一介书生,成为江苏省政协委员、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江苏陶艺》副主编。地位和荣誉接踵而来。然而,我们所见到的陈建平,依旧是笑容可掬、布衣便帽、潇洒自在、谦恭有加,绝无名人大家的气势。与他接触交谈,令人顿生暖意,整个人透出一个大大的“真”字。
———真心
陈建平说自己一直很忙。我们猜度其忙,必在陶艺创作上,然而,我们错了。他说他经常忙于读书、习字、作画。对他而言,是读书第一,书画第二,陶艺第三。这不禁让人想起黄永玉先生对自己的评价:“最爱写作、雕塑和木刻,靠绘画供养爱好”。事实上,如果陈建平不读万卷书、不行万里路,其成功与否尚不得而知。历代陶艺大师,皆因博学而成家。所以,他对文化学习的投入是他真心热爱陶艺的必然。他说陶瓷艺术既是物质性的,又是非物质的;作品的形制,就象人体骨骼结构的存在,是物质的;作品的气韵,就象人体中的经脉真气,是非物质的。具象的形制人人可得,但气韵,就得靠长年文化的积淀。而这种积淀决非投入金钱可兑换,决非利用传媒可叫卖,而是一种由文化而达成的艺术素养。试想,如果人体经脉已绝,生命何以延续。   
陶艺家,以哲学的语言倾诉衷情。
———真诚
      以真诚之心待人处事,是陈建平的人生准则。当选省政协委员以来,他积极参政议政,深入基层、认真调研、真心诚意、直抒己见,发表了很多有见地的意见和建议。其中“重视太湖资源的保护”、“加强职称评定的规范性”得到江苏省、无锡市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体现了一名省政协委员对事业、对政协工作的热忱和忠诚。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同事、对朋友,陈建平以诚相待。在陶艺界,他有很多朋友,大家在一起清茶小酌,谈经论道,不亦说乎。坦诚和真心拉近了大家的距离。对长辈、对家人,他特别有孝心和爱心。几乎是每天,他都要与太太一起散步、一起探视老人,问候聊天,为他们增添生活乐趣。对女儿的钟爱之情更溢于言表:在他新出的专题画册的后记中,他以父亲的至诚至爱告诉读者:“女儿刚大学毕业,孤身一人闯荡上海,其勇气可贺可嘉,比起当年的我,实在不敢小视……”。画册出版“是给拼打在沪的女儿一件礼物,让她在斑斑剥剥、素面素心的紫砂泥韵中领悟其中的精彩和别样情怀”。
      精彩是他作品的神韵,情怀是他一往而深的爱心。
      大象无形,大音稀声。空灵变幻的艺术风格,真诚至善的人生信念,在陶艺家陈建平身上得到和谐的统一。而这种统一,在当今社会很多浮燥的环境中显得非常难得和可贵。
愿陈建平象一棵树、一棵果树,不断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
(朱培华    虞  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