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富春山居图》与宜兴吴氏家族的源缘
日期:2010-06-03   浏览次数: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晚年的杰作,也是中国古代山水画的一个巅峰。此画创作始于1347年,完成于1350年。整个画卷把富春江美景聚于笔底,满纸空灵秀逸、笔简意远,被后世誉为“画中之《兰亭》。”
  《富春山居图》这幅传世名作在民间流传过程中,有百年历史一直珍藏在宜兴。明万历年间,明代画家董其昌在北京购得此画。但不知什么原因,富甲一方的董其昌不久即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清顺治年间,吴正志又传给其子吴洪裕。吴氏,为宜兴望族。吴洪裕,字冏卿,自号枫隐,世居宜城,家族显贵,号称簪缨世家,系明代礼部尚书吴俨兄弟吴俭的后裔。吴洪裕于1615年中举,因不想在仕途进取而未参加会试。他酷爱书画艺术,与王穉登、董其昌等名士过从友善,经常同游共寝,饮酒赋诗;他嗜好字画收藏,十分珍视祖传历代名人书画佳作,成为明末清初著名的书画收藏家。吴洪裕为保管好历代名人名作,在宜兴城内专门建造一幢楼宇,命名“云起楼”。在他收藏的书画之中,有两件珍品:一件是六朝僧智永写的草书《千字文》;另一件则是《富春山居图》。吴洪裕对《富春山居图》情有独钟,在“云起楼”中专辟“富春轩”珍藏此画。明清易代的动荡岁月中,吴洪裕在逃避战乱时,也一直携带着它们,感叹“直性命殉之矣。”但战乱中吴洪裕与字画均相安无事。后来,吴洪裕虑及百年之后,子孙未必能象自己那样爱惜珍藏。 因此,在他临终之时,把所藏字画一件件投入火炉焚化,当然也包括这两件宝贝焚烧殉葬。《千字文》先烧毁,当再烧《富春山居图》时,其侄儿吴静庵赶到,急忙一把将画从火中抢了出来。
  《富春山居图》虽然被救,但画卷中间已烧灼了5个联珠焦孔,将画卷断为一大一小两段。此画卷的起首一段已烧去,所幸存部分,也是火痕斑斑了。从此,稀世国宝《富春山居图》一分为二。前段画幅较小,只有51.4厘米;后段画幅较长,有636厘米之长。1652年,吴家子弟吴寄谷将损坏的画卷烧焦部分细心揭下,重新拼接后,前段居然正好有一山一水一丘一壑之景,画幅虽小却较为完整,几乎看不出是经剪裁后拼接而成的。于是,人们就把这一部分称作“剩山图”。后段画幅虽长,但损坏严重。在装裱时为掩盖火痕,特意将原本位于画尾的董其昌题跋裁剪下来放在画首,这就是后来清乾隆帝得到的“无用师卷”(因黄公望题款赠予挚友无用师,故名)。止此,原《富春山居图》被分割成“剩山图”和“无用师卷”两个部分。
  “剩山图”后来被清初期大收藏家王廷宾购得,民国时期又为近代上海画家吴湖帆所得。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在浙江博物馆工作的文化名人沙孟海获知此信息,数次赴沪与吴湖帆商洽,吴湖帆最终割爱,于1956年将“剩山图”捐赠浙江博物馆,成为该馆的“镇馆之宝”。“无用师卷”经乾隆收藏后,一直保存在北京故宫。1933年,为避战火浩劫,“无用师卷”随故宫重要文物南迁,15年间辗转四川、贵州、南京等地,最终被运至台湾,一直珍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今年3月23日,台湾大学艺术史研究所傅申教授以历史巧合的三句话,概括他所热爱与研究的《富春山居图》:生于庚寅年,黄公望1350年完成画作;毁于庚寅年,吴洪裕1650年临终时将此画焚烧殉葬;名于庚寅年,温总理2010年深情寄语此画能成为两岸相连的文化象征符号。目前,《富春山居图》虽身首各异,但两岸同胞都祈盼着这幅稀世名作能早日“破镜重圆”。同时,也能了却宜兴吴氏后裔300多年来的夙愿。
(市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