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追赶春天的人
日期:2010-10-16   浏览次数:

今年5月,《吴冠中作品展》在《宜兴日报》社书画院展出,其中油画作品30幅、水墨作品16幅,这些近似于原作效果的高仿真作品,着实让参观者大饱了眼福

,不愧为中国当代绘画大师,家乡人民的骄傲。
  1981年初春,大约刚过完正月半,在县文化馆工作的大学校友吴俊达打电话告诉我,有位宜兴籍画家吴冠中教授到家乡来写生,住在县政府招待所,叫我去拜

访一下。
  吴冠中教授的大名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已知道,他当时画的水彩画,我在《美术》刊物上就已拜读过,并有剪辑收藏。
  当晚我约了报社的韩其楼先生到县政府招待所东楼201房间,开门的是一位中等个儿,穿一身粗灯芯绒衣服,脚上穿着一双大头黄灰皮鞋,一个很土气的老头。

我们以为敲错了门,赶紧问您是北京来的吴老吗?吴老用宜兴话回答,是的。我们向吴老自我介绍是《宜兴报》社的,一个是美术编辑、一个是副刊编辑。吴老

很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他说这次回故乡主要是写生,他要集中精力画一批写生作品。他来前只是同县文化馆打了个招呼,他不想惊动当地的官员和更多的人。他

说春节刚过,春天的气息就已扑面而来,我已经有些发急了,我总是想赶在春寒料峭前,杨柳还刚刚吐出点点新芽,枝与芽丝成薄薄的灰绿色幕纱。我最爱画早

春,更爱画家乡的早春。今天到了故乡宜兴,行李放进招待所,马上出去转了一下,明天就开始写生。我说,您是一个大画家,早就闻其大名,这次能来家乡写

生是我们晚辈难得的学习机会。
  接下来好几天吴老在宜城画了几张油画写生,它们分别是招待所里的一堵《老墙》;招待所旁边县公安局西面弯弯曲曲的《静巷》(据说该作品后来在北京饭

店展出时,一位法国人坚持非要买这一幅不可,工作人员便把它卖掉了);人民医院东面原牛角尖水塘。吴老画牛角尖水塘油画写生,一直由我陪同,吴老的写

生风格,使我得益匪浅,终身难忘。
  吴冠中先生到宜兴写生的消息,没过几天我就告诉了《宜兴报》总编许周溥。许总非常重视,很感兴趣,随后精心安排了吴老在宜兴的写生行程,并吩咐副刊

部俞静芬、摄影记者徐国钟陪同吴老。徐国钟拍摄了吴老在故乡写生生活的系列资料照片,现在我依然保留着当年与吴冠中教授的几张珍贵的合影。
  大浦乡是吴老在故乡写生期间很感兴趣的地方。当年去大浦只能坐轮船,每天两班。我和吴俊达、俞静芬陪同吴老乘上午轮船去大浦。依照吴老写生的习惯,

他一下船就在大浦老街转了一圈,然后就马不停蹄支起画架,在大浦河畔画起油画写生。约3个小时,一幅浓浓的水乡初春图画成了,烟雨蒙蒙的感觉极其熨帖地

表现了出来。吴老当时的油画写生几乎都是在经过加工的三夹板上创作的,尺寸约为50×50公分,他的很多油画写生作品都为方形。他习惯用方形去捕捉大自然

美妙的形式美感。接下来,吴老拿出速写簿画了几张钢笔速写。其中一张速写,日后吴老据此画了一张四尺整张的《故乡》中国画,至今北京荣宝斋仍在反复制

作水印木版画出售。那天直到天暗了吴老才肯休息。我们住进了大浦供销社的小旅馆,楼梯是木头的,地板开裂,吱嘎作响,也没有电灯,只有昏暗的煤油灯照

明,更谈不上卫生间,夜间方便得用陶瓷尿壶。一天的奔波我已感觉疲惫,但见吴老先是上上下下在街角的水池边就着昏暗的路灯,忙碌着用肥皂一遍遍清洗油

画笔,仔细收拾。然后又坐在房间,借着昏暗的煤油灯光,似乎在伏案写着什么。第二天早上醒来,吴老拿出昨晚写好的文章给我们看,白天精力充沛的大画家

更是一位大作家。几天后吴老的散文《乡情》就在《宜兴报》副刊上发表,使我们对吴老更加敬佩。第二天早上下起了春雨,大浦老街上挤满了买菜和卖菜的人

。吴老选择了大浦街桥南堍檐下,支起了画架。我们轮流为他撑着雨伞。一个上午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早市景像跃然在油画板上:白墙黑瓦、小桥流水,桥堍下

花花绿绿的雨伞和雨披……
  吴老在故乡写生约有一个月时间,画成油画作品十多幅、钢笔速写十多幅。临走前吴老在县政府招待所前东楼举办了故乡写生展览讲座,有几十位书画爱好者

前往观摩学习,大家很受启发,大开眼界。
  在日后出版的吴冠中各种画集中,故乡写生作品一直显得非常精彩。
  现在吴老虽然离我们而去,但他对家乡充满激情的绘画作品,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者系《宜兴日报》社原总编辑助理)

上一篇:大师的胸怀
下一篇:悼吴冠中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