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委员风采
当前位置:首页 > 委员风采

大师的胸怀
日期:2010-10-16   浏览次数:
早有耳闻家乡的闸口北渠村出了个著名画家吴冠中,我很感欣喜和自豪。可在这欣喜和自豪之余,觉得自己对吴冠中先生的情况知之甚少。故就对其人其事渐
渐地有心留意起来。
  2001年7月17日,我到无锡作协去办事,中午正好有点空隙,就溜到新华书店去转转。却见在那店里的书架上搁有一本《吴冠中人生小品》的书。取下来一看,
正是当年4月第一版(花山文艺出版社)的版本。我翻开书,先扫视了一下目录,见其录入的文章共分有五辑:第一辑,横站生涯五十年;第二辑,风筝不断线;
第三辑,晨曦与夕阳;第四辑,大江南北;第五辑,老师·掌故·怀念。此时,我眼睛顿觉一亮:“嗨,这些文章不都正是吴冠中先生自己写的经历么!”接着
,我就把本打算去买件衣服的钱从口袋里掏出来,当即买下了这本书。一回到家,就挑灯夜读了其中的好几篇文章,诸如《水乡青草育童年》、《我的母校》、
《归乡记》、《孤陋寡闻与土生土长》、《宣纸恋》、《桥之美》等等。看罢,感觉对吴冠中先生走上美术之道的初衷有了一个粗略的了解:1919年,吴冠中先
生诞生在江苏宜兴闸口北渠村。他原本有姊妹八个,只是后来两个妹妹很小就夭折了。七岁时,他就在那北渠村吴家祠堂里的私立吴氏小学读初小(其父亲当校
长兼教员,当时一起当教员的还有一位很会画画的缪祖尧老师,即吴冠中画画的启蒙老师)。他高小在当地的和桥“县立鹅山小学”读完。后就到无锡师范念初
中,毕业后,就转入了极难考进的浙江大学(代办的)工业学校电机科,因此有一些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杭州艺专,从此就引起兴趣,慢慢隐入了茫无边际的艺
术苦海,去挣扎、去喝那一口一口的苦水……
  从此,我就更加开始关注起报刊上一些关于他的讯息和文章来了。诸如《吴冠中水墨专题世界巡展在法国巴黎拉开帷幕》(《宜兴日报》∕2004年6月2日)、
《吴冠中少时自制信笺筒漆画亮相》(《宜兴日报》∕2005年9月8日)等等。2005年9月9日,我应市美术馆两位正副馆长(刘明和邢娟)相邀,与美协的部
分代表,一同赶往上海美术馆,有幸观看了“吴冠中艺术回顾画展”的展览。该展为期一个月,我和大家一起参加了开幕式和观看了所布的展画,……归途中,
听二位馆长说,吴冠中在这次画展开幕前,还不忘给家乡美术馆打来电话,指名了要6位同志务必参加画展。我虽不知道这六位同志具体是谁,但心里却暗暗地庆
幸:反正我已是参展了!
  记得这次“吴冠中艺术回顾画展”的开幕式上,在上海美术馆的里里外外几乎是人山人海,……开幕式时,大家把主席台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了个水泄不通,电
视镜头、摄像机、照相机全部“瞄准”了吴老先生。眼前,真是闪光烁烁、欢声飞扬。那时,我无法挤到前面去清晰地一睹吴老先生的尊容,就只能悄悄地转上
了二楼,举起相机对着那场面“嚓嚓嚓”地抢拍了几个镜头。一会儿观展时,我又被吴老先生画的《向日葵》、《碾子》、《双燕》、《大漠》、《江南屋》、
《水巷》、《苦瓜家园》、《渔港》、《水田》和《荷塘春秋》等等画作深深地打动了。初春的新绿,轻纱薄雾,水乡村舍,黑瓦粉黛,飞燕荷蜓……其宁静恬
淡的江南风光,成他最突出的作品题材。尤以其中的《双燕》图,表达了对水乡民居的情思,意境为即使双燕飞去,乡情却浓浓依然。亦成了长留在我心中的艺
术眼目。看过这些画,也使我一下子就想起了家乡小桥流水人家和田园、古磨……
  观展中,我摄下了好多个画面的镜头,回家洗后一看,嗨,还真不赖。尤其是吴冠中先生那身着一件大红对襟夹克衫、神采奕奕地在台上讲话的现场镜头,更
是给了我极其深刻的印象。要知道,当时的他,已经是个86岁的老人了。他在开幕式上讲话时,下面是人头攒动、闹哄哄的。虽然那里有麦克风,但我却听不清
他说了些什么。可有几句铿锵有力的话,我还是听到了:“感谢上海美术馆、感谢同志们及家乡亲人对我这次画展的关心,这一次画展,说不定也就是我今生今
世的最后一次画展了……”听到这,我鼻子里就有点发酸,还有点想上前去紧紧握住他手的冲动,甚想告诉他,我就是您真正的同乡和家乡亲人,衷心祝愿您健
康长寿、艺术永恒!……末了,我就在现场获得了他的两本画册和《我负丹青》的自传书籍,本还想上前请吴老给签个名,可实在是太挤了,也就只能放弃了这
一念头。
  自打那观展回来后,我就越发地留心起吴老先生的画作以及那相关方面的信息来了。因为我想,至少我已经是真的看到了他老人家的人和听到了他那纯厚亲切
的乡音;看到了他的那些原创大作,觉得关注他、钦佩他,本就是理所应当的事。于是,《宜兴日报》2006年6月19日的“开收藏当代在世画家作品先河《故宫获
赠吴冠中画作》”、10月9日的“吴冠中力作亮相嘉德秋拍预展《乞力马札罗雪山》估价千万”、10月12日的“《吴冠中:这样内敛的优雅》———读吴冠中《画
外文思》”;2007年5月30日的“吴冠中《北国风光》3168万易手”、10月24日的“阳羡·人物《吴冠中大师的故乡情缘》(吴俊达文)”和2008年3月4日的“胡
润发布艺术家排行榜《著名画家吴冠中高居榜首》”等报刊信息、特写、报道,我都一一收藏。
  有朋友傻笑我:“你珍藏吴冠中的那些报尖纸角有什么用啊?!现在,他老人家的画那么值钱,你何不去收藏点啊?!”呵,真是“手拿灯草,说得轻巧”。
吴冠中的画现已到达了“天价”,就那么容易收藏到的吗?!我在心里犯着嘀咕:人生在世,不必为钱活得太累。见钱眼开地去收藏他老人家的画,也不是我所
能办得到的。只要咱心中深深地印记着吴老先生那内敛的气节、朴实的做人和纯朴的画风以及那表现逼真、炉火纯青的妙笔丹青就够了。更何况,我还目睹过他
那画展的现场和记录着他倩影的那些原作相片呢!
  2008年12月17日,《宜兴日报》还刊出了“吴冠中画作赝品拍卖案一审有结果《竞买者败诉 被判承担正常风险》”的文章,我看后觉得,情节中竞买者虽被称
因缺乏有效证据而在北京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庭审败诉给了被告,但对已被吴冠中大师确认“此画非我所作,系伪作”的那幅油画《池塘》的伪造者出售者而言,
其利欲熏心的行径,是令人憎恨和厌恶的。因为,至少这也是对吴冠中大师的极不尊重和亵渎。
  转而,我又对《宜兴日报》2008年11月28日社会新闻版报道“因记忆有误《吴冠中向缪祖尧后代致歉》”的文章,更是肃然勾起了我对吴冠中大师的崇敬之情
。事情的经过其实很简单:2008年7月28日《宜兴日报》,刊登了一篇吴冠中老师写的文章《乡里父辈》。该文中提到一句:“父亲说(缪)祖尧(吴冠中启蒙老
师)没有后代,而实际上缪祖尧是有后代的。其子孙看到这篇文章后,就打电话给吴冠中大师说文中有误。吴大师接到电话后,即给《宜兴日报》社打来电话,
请贵报帮忙核实,并发亲笔信传真给该报记者,表示如果确实有误,请一定代为向其后代致歉。记者随后即与当地的通讯员吴淦华联系作了相应的调查并得出结
论:“缪祖尧前后有两个妻子,前妻生有一子一女、后妻生有二子三女,三个儿子又有儿子12人。”记者将此结果电传给了吴大师。吴老获知后当即说是因他的
文章引起了缪祖尧后代的误会,感到非常过意不去,希望仍然能通过该报向他们表示自己的歉意。“我们愿意接受这样的公开道歉,并不再进行追究。”那就是
该报在2008年12月1日刊登的一篇题为《缪祖尧后代接受吴冠中道歉》的文章开头所言及的话。该文中提到,是缪祖尧的二儿子缪如石和孙子缪立平代表缪家后代
,面对吴冠中大师的诚意,原谅了他因记忆所致的失误,并表示“到此为止”。从这一件看似平常的小事而言,吴老先生的境界是令人钦佩的,他没有因为自己
是当代绘画界的大师而置此事于不屑一顾,而是面对现实,错了就是错了,诚心诚意地打电话、发传真进行公开的致歉,可见他宽阔胸怀之一斑;加上缪祖尧后
代善解人意、得理饶人的大度,同样也弹出了一曲美妙的和谐之音,值得令人崇敬。
  2009年1月15日,《吴冠中捐赠作品展》又在上海美术馆亮相。展览展出了吴老捐献给上海美术馆、中国美术馆、香港美术馆、江苏美术馆以及新加坡
美术馆5家公立美术馆的作品共160件。时值年关,这次我没能去参展。但已从媒体上看到了有关他这次作品展的新闻消息。年已90岁高龄的吴老先生,打破
了他自己曾经在2005年9月那“艺术回顾展”上“或许是最后一次办画展了”的顾虑。我也由衷地感到欣慰和祝福。在这次作品展上,吴老强调:“我这一辈子的
观点就是,国家有国界,作品无国界……作品属于全世界。”谈到自己现在的创作,他依然执著认真:“我必须‘怀孕’,才能‘生孩子’,也就是必须构思良
久,我才能下笔,创新太不容易了。”而且,吴老一贯对自己的画品严格要求,容不得自己画坏了的画流传。据吴老自己透露,几年前,有一画斋的几位客人,
匆匆忙忙选去了他的几张画,但这几张画他自己并不满意,待第二天再赶去想把那几张画讨回来时,见那画已经裱好悬起,并标上了高价,“价格之高,我已经
买不起了,买得起,我就买下毁掉。对付坏东西的唯一办法就是毁掉,不能让坏东西流传出去遗臭万年。”在此,更足见吴老先生那真诚严谨的创作态度和宽阔
的胸怀。
  其实,吴冠中大师那宽阔的胸怀,又何止这些呢?!无论是打开他的《人生小品》、“望尽天涯路的年表”(生命支付的账单)历程,还是看他的自传《我负
丹青》等大作,里面不乏其胸怀的波澜壮阔和民情的真实、和蔼善良。也正如他自己在一篇文章的前言中所说:“生命之史都只有真实的一份,伪造或曲解都将
被时间揭穿。”而且,他还在文章中说:“人重人品,首先须真诚”、“暴露真实吧,何必遮丑?……金钱控制了人,进而摧毁了良知和人性(《毁灭》)……
”其人其言、其文其画、其胸怀足以引人赞叹,也值得为人为艺者作鉴和奉为楷模。
  籍此,为了让大家对吴冠中大师有个进一步的了解,我不妨在此将最近刊出的一些有关他的简介内容摘录如下:吴冠中,笔名:“荼”。1919年,生于江苏宜
兴县农村。1942年,毕业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曾执教于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1946年,考取全国公费留学绘画第一名,次年赴法国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
深造。1950年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1970年,“
文革”期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1990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
在世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新作《小鸟天堂》。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
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颁发给他“巴黎市金勋章”。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1999年,国家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2002年3月,
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是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这也是法兰西学院成立近二百年来第一位亚洲人获得这一职位。2003年作《朱墨春山》、《
又见巴黎》等,并出版《吴冠中2001作品年鉴》和《吴冠中美文美画系列》(广西美术出版社)、《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等。根据《吴冠中年表
》还获悉,1939年,吴冠中20岁,他就学于国立艺专期间,就酷爱梵高、高更,在画面中喜用大红大紫强烈的色彩,给自己取名“吴荼茶”的笔名,后改为“荼
”,专用作画面签名。
  吴冠中大师数十年来历经坎坷,苦恋家园,在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在致力于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创新中,创作了大量的绘
画艺术作品,在海内外已享有很高声誉。他多次在中国美术馆和全国十余个主要城市举办个人画展,并先后在新加坡国家博物馆、香港艺术中心、美国旧金山中
华文化中心、伯明翰博物馆、堪萨斯大学艺术馆、纽约州圣约翰博物馆及底特律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巴黎市立塞纽奇博物馆、印尼国家展览馆及台湾历史博物
馆等举办画展数十次。并已出版个人画集、个人文论集、散文集(《吴冠中谈艺集》、《吴冠中散文选》、《人生小品》、《我负丹青》、《美丑缘》、《生命
的风景》、《吴冠中文集》)等七十余种。
  天下何处无芳草,人生何处不风流。吴冠中大师真乃博学多才、学贯西中,可冠于中华大地一代画艺名流之首。其大师的胸怀亦真令人钦佩和值得发扬光大;
其人其画也是熬过沧桑岁月、风范非凡,作为故乡同乡的我,怎不为之感动、自豪和喜悦!诚然,发扬他那勤奋好学和刻苦拼搏的精神,更是咱义不容辞的任务
和责任……
  遗憾的是,吴冠中先生已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6月25日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1岁。6月26日上午,我接到《现代快报》薛记者的电话,获知吴先
生谢世的消息,心里感到万分的悲痛。
  吴冠中先生,一生勤勉不倦,凭着独特的视觉和画风,已艺冠海内外。那初春的新绿、轻纱薄雾、水乡村舍、黑瓦粉黛、茫茫的湖水、丝丝的垂柳、叶叶轻舟
、曲曲折折的渔簖、密密的芦苇、沉浮的野鸭、惊飞的黄雀、燕子,水田、桑园等等,皆成他宁静恬淡江南风情画面的经典题材。他的《江南春》、《故乡小巷
》、《故乡之晨》等等大作闻世,无不让人一见倾心!无不让我们从这些诗意盎然的水乡画卷中,感受到故乡宜兴美丽的身影!他在最后的30年中,数次回故里
探亲访友、写生观光。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先后回乡过6次。
  他走了。吴冠中,一个中国二十世纪艺术史上响当当的杰出人物,当代罕见的思想深睿、艺术创新的一代旗手。故乡,既是他艺术的源头,也是他精神的归宿
。泰斗陨落,魂归故里,留下了多少最美的作品?!他艺术王国里的那只“不断线的风筝”永远不会陨落。那“风筝线”不仅连着他的作品,而且永远连着他无
法割舍的故园情怀和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正如他曾在自己的《归乡记》里深情地说到的:“我最爱画,而且年年想画的还是江南故乡。”
  “这位率性的老人,不但以单幅画作拍卖达五千万的记录震惊世人,而且更以‘笔墨等于零’炮轰美协画院等‘大嘴’言论而惊世骇俗”(《扬子晚报》)。
晚年的吴冠中,曾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艺术拍卖市场上,他的画作不断创出天价,成为当代中国健在画家中身价最高者。今年6月,其中的油画长
卷《长江万里图》,竟在北京瀚海举行的春拍会上拍出了5712万元的最高价。据说,曾有人统计,他作品的总成交额达到17.8亿元之多。然而,吴老自己却说:
“我九十岁了,作品接受了市场和时间的考验,也知道拍卖的价格很高,但那些与我毫无关系。我的作品是属于人民的。而艺术也只能在纯洁无私的心灵中诞生
。”说得多好啊,他已身处名利的巅峰,却是始终坚持着“艺术无价”的心胸,其境界是何等的高昂?其大师的风范怎不令人高山敬仰?!
  “我负丹青”,一个“负”字意味深长,道出了大师在艺术上的永不满足。吴老他走了。走的时候,他的头下枕着的就是那本自传《我负丹青》。得知大师逝
世的消息后,故乡宜兴的各界人士深感悲痛,纷纷向其亲友转达哀悼之情;《宜兴日报》隆重推出了一组“追忆大师吴冠中”的专版文章;宜兴网“阳羡论坛”
传达着故乡父老乡亲的沉痛哀思;市委、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即组会磋商悼念吴冠中逝世的有关事宜。
  获悉吴老先生生前留下遗愿,逝世后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其骨灰撒入大海。这是一种值得令人钦佩的超脱,一种令家乡亲人泪湿青衫、更具依
依不舍的情愫!吴老啊,您的灵魂在升天,您的品位在升华!十五名亲友送您最后一程,十五双手抚摸着先生的灵柩,于2010年7月1日在八宝山殡仪馆火化前难
舍难分、泪如泉涌。
  吴老啊!在您的灵柩旁边,又何止那十五名亲友在送您?我们都是您的亲人!
  吴老啊!您悄悄地走,不惊动众生。其博大的胸怀,让人足见您之功德无量!
  尊敬的吴老啊!安息吧!祖国不会忘记您,人民不会忘记您,家乡的亲人永远怀念您!愿您在天堂安静写生;愿您的艺术天长地久永传中华儿女!
(作者系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
上一篇:“荼”艺人生
下一篇:追赶春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