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提案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

关于筑造治理太湖蓝藻天然屏障的建议
日期:2014-12-10   浏览次数:
水体富营养化有天然富营养化与人为富营养化。天然富营养化一般是湖泊营养物质的天然富集,需要千年甚至万年的演化过程。而目前太湖出现的蓝藻爆发主要原因完全是人为富营养化造成的。
  一、造成太湖水体蓝藻爆发的原因
  1、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增长,大量含有污染物质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又未经有效处理便排入水体,使水体中氨、氮、磷以及有机污染物等耗氧物质浓度的升高,增加了排放废水中的营养物质的负荷量;化工企业的污染更促使太湖中的猪草等水生植物、微生物几乎消亡。
  2、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有机肥减少,施用化肥逐年增加,使土壤结构保肥力降低,经过雨水的冲刷和渗透,有更多的营养物质流失而进入水中,也增加了水中的营养物质的附和量;
  3、为达到渔业高产,一些地区采用围网投放饵料的方法,水体成为接纳氮、磷等富营养物质的渠道;最后都汇集进入太湖。
  4、太湖周边的生态芦苇随着太湖防洪大堤修筑而完全消失;使生物循环链断裂。
  5、现代先进的捕捞工具和过度的捕捞又把在太湖中能起到水质平衡作用的大小鱼类、水产几乎一网打尽;
  追溯太湖污染治理的历史,时间已经很久了,但太湖水质在边治理边恶化。其主要原因:一是对可能发生的人为污染物排放估计治理措施不足。没有得到有效控制,至少可以说控制不力。二是太湖流域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表现为流域特征,涉及到水利、环保、建设、农业、渔业、交通等多个部门,难以进行综合治理。三是蓝藻爆发的现状并不是一天形成的,要标本兼治,而且需要相当长的一段周期
  二、建议:
  缓解水体富营养化,重建生物链是治理太湖蓝藻的关键,也是治本的基础。
  1、全社会确立太湖综合治理防控的理念,特别是相关管理部门要进一步重视太湖上游的河荡保护,严禁氮磷含量高的污染物流入太湖;调整经济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产业结构,整合治理化工企业,化工企业的废水排放必须达标。
  2、尽快恢复太湖芦苇这一天然的最好的生态保护屏障,太湖芦苇不仅吸收太湖水中的富营养,改善水质,而且能够改善空气质量,改善生态环境;也为鸟雀、蛤蟆等提供保护栖息地;保护水土流失,缓冲太湖风浪对陆地的荡涤冲刷。除了芦苇外,最近“宜兴紫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发一种改善环境、吸收富营养、消化蓝藻的“紫音”速生树,它根系非常发达,很适宜于湿地种植,特别对蓝藻有较明显的吸收作用,并且它的最大优点要比芦苇更加容易成活生长。只有在培育太湖芦苇、栽培速生植物或者在太湖周边采用培育陆生植物,如菱、茭白、藕、蕹菜(空心菜)等既可景观欣赏,又有经济价值的水生植物,以最大限度地吸收水中的富余营养,重新构建生物链,标本兼治。
  3、加大调水置换力度,利用太湖现有水利工程,控制太湖水体出流,增加入湖水量的同时,采取拦截、人工打捞漂流物、生态修复等多种方法;逐步改变水质。不能让太湖水成为一湖死水。
  4、定期清淤,使太湖的水位保持在一定的深度,可在太湖水岸外一公里处筑一条生态带,然后将太湖中的污泥放入这一公里的范围内,再在这个区域内恢复种植太湖生态芦苇和速生植物,也可种植景观水生植物,改善太湖周边环境。这样表面看似乎减少了太湖水面,但实际上太湖的蓄水能力没有降低,另外有效地保护太湖防洪大堤。
  5、严格执行保护太湖的禁捕措施,严禁过度的捕捞,太湖中过度的捕捞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由于现在人工养殖螃蟹、黑鱼(乌鱼)等,都是以小鱼为饵料,加上现代捕捞工具先进,太湖中的水产几乎被一网打尽。必须增放螺蛳,河蚌、鱼虾等合理平衡生态的水产,放养适量的白鲢鱼种等。


○ 市太湖办答复情况 ○
  您在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期间提出“关于筑造治理太湖蓝藻天然屏障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办会同市经信、环保、农林和水利部门办理,您在建议中对太湖水质恶化及蓝藻成因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对改善水质提出了五点建议,特别是如何加快太湖芦苇湿地等生态修复方面,提出了打造最好的生态保护天然屏障的良好设想,为我们进一步做好治太工作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有关建议中提及的具体工作,我们将进一步在今后治太工作中加强对上联系和协同落实。
  一、近年来我市围绕治太所做的工作
  我市地处流域下游、太湖上游,承受着巨大的外源型污染压力,始终战斗在治太工作最前沿。2007年太湖水质危机爆发以来,市委、市政府把太湖治理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认真贯彻中央、省和无锡市关于太湖水污染防治的各项部署,强化组织领导、落实资金保障、严格责任追究,扎实推进控源、截污、修复、整治等各项工作,有力地保障了太湖水质安全。随着近年来对流域治理工程的深入推进,入湖水质有了明显改观,呈现逐年好转趋势,基本实现了“确保入湖水质好于入境水质,当年同期水质好于往年同期水质”的工作目标。
  1、全力推进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坚持“治湖先治河”,严格落实“河长制”,大力推进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推动入湖河道水质持续好转。强化规划先行。坚持把编制规划和实施方案作为依法治太、长远治太的龙头,制订并严格实施《宜兴市入湖河流水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编制完成各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实施方案,保障了全市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治有依据、做有目标、考有标准”。强化综合整治。全面启动了22条入湖河道的水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推进了漕桥河、社渎港、城东港、大浦港等9条主要入湖河道的整治,累计投入近40亿元,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整治项目630个,清淤农村河道4000余条次、土方5780万方,完成主要入湖河流和湖滨湿地修复4.42万亩,完成退耕造林、防护林建设2.85万亩,全面提升了河道生态功能。强化应急处置。建立蓝藻打捞应急机制,加强对蓝藻的无害化处理技术、工艺和综合利用研究,基本形成了定点化、机械化、专业化、长效化的蓝藻打捞工作格局。目前,全市共建立常备专业打捞队伍22支,配置各类打捞机械设备234台(套)、专业机械打捞船只15艘,建成固定打捞平台61个,防渗蓝藻堆放池12万立方米,藻水分离日处理能力超过1700吨。
  2、全面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强化硬件支撑、基础保障,按照“统筹协调、提升水平”的总体要求,加快城乡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夯实治太工作基础。一方面,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工程建设。至目前,我市已累计投入近25亿元用于污水处理厂及污水管网等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建成12座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20.75万吨/天,并已完成9家污水处理厂的提标升级改造工作;累计建成污水干、支管网1300多公里,城区、集镇建成区基本实现了污水管网全覆盖,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6%、86%。另一方面,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垃圾处理体系建设。投入2.38亿元建成光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并建成9座大型垃圾压缩中转站、122座二级转运站,设置垃圾收集容器近5万只,在江苏省县级城市中率先运行“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收运处理模式,全市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达到650吨,城镇、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100%和85%。
  3、集中力量整治点源面源污染。坚持控制增量与削减存量两手齐抓,全力削减水质污染因子。一方面,全力抓好企业点源污染治理。严把项目准入关口,严格限制高污染、高排放项目落地,2008年以来否决污染项目180多只;完成印染、污水处理厂等194家重点企业的“提标”治理,累计组织672家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大力推进化工行业整治,全市累计关停并转化工企业59家。另一方面,全力抓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深入推进化肥农药减施、畜禽养殖场综合整治、住家船整治及围网养殖撤除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十大工程。目前,甲胺磷等18种高毒、高残留农药已经全面禁用,全市亩均化学氮肥及化学农药施用量降幅超过30%;依法撤除147家沿太湖规模畜禽养殖场,撤除围网养殖3.4万亩,取缔临太湖水域住家船700余条,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二、当前在治太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近年来,经过大体量投入、高强度整治、全方位施策,我市治太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尤其是工业点源污染基本得到了有效控制,但客观来看,当前治太工作取得成效仍是初步的,基础仍然比较脆弱,还存在三个方面的薄弱环节:一是农村生活污水处置水平还有待提升。通过推进农村环境连片整抬、村庄环境整治等工作,我市农村污水收集率和处理率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与治太工作的要求相比仍有差距。二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果还有待提升。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已经成为影响我市治太成效的重要环节,我市虽然成功引进苏宁环球现代农业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畜禽规模养殖场已基本治理到位,但农业生产的规模发展、绿色发展、集约发展还不够,畜禽养殖具有高风险、低效益的特点。三是主要入湖河道水质改善还有待提升。主要入湖河道水质状况易受上游客水、极端气候和河流底泥等影响,短期内上述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主要入湖河流的水质变化。同时,在推进治太工作过程中,持续提升水质的压力、加大资金投入的压力等都直接影响到治太工作的深入推进。
  三、下阶段治太工作打算
  尽管面临着不少的挑战和压力,我们将严格按照无锡市委、市政府关于治太工作的决策部署,主动作为、攻坚克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下阶段,我们在充分采纳您的建议的基础上,继续落实各项有效举措,针对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重点抓好三项工作:
  1、以“规模发展”思路化解农业面源污染。规模化、效益化不仅是工业经济发展的方向,也是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更好破解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难题的有效途径。一是强化园区带动。借鉴工业园区建设的思路和经验,以项目为引领,加快推动苏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步伐,优化提升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阳羡茶产业园等七大园区,进一步提升农业规模化、科技化、生态化发展永平,进一步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亩均产出效益。二是强化龙头拉动。以发展种养加工一体化现代循环农业为方向,加强对成长型农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大力推动农业龙头企业向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与二、三产业融合,更好实现农业发展、企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减负。三是强化规模推动。积极探索分散的小规模畜禽养殖场的污染治理模式,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金融支撑,鼓励单个养殖场上规模、提质态,尽快纳入监管“笼子”,确保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借鉴工业企业发展思路,通过依法关停、抱团发展、兼并重组等举措,有效解决养殖场的抗风险能力,推动养殖场达标排放。
  2、以“专业管护”模式处置农村生活污水。从先进地区的经验来看,实施专业管护是解决好农村生活污水处置难的有效举措,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将紧抓三大导向,确保污水处置水平有较大提升。一是突出扎口管理。本着“建管一体、便于维护”的原则,由市公用事业局负责农村污水纳管收集和污水处理设施的日常维护、管理、运行工作,通过扎口管理、明确责任,进一步提升设施的正常运行率。二是突出市场运作。按照物业化、市场化的运作模式,抓紧落实农村生活污水设施专业管理的工作机制,主动对接专业公司,将农村生活污水设施纳归专业公司进行统一管理,市公用事业局更多做好相关考核、监管工作,确保公司依规运作、按章运作。三是突出效益优先。综合考虑村落大小、污水多少、生活习惯等因素,实事求是选择污水纳管、建污水池等收集办法,因地制宜选择有动力、微动力及无动力等污水处理设施,确保投入最小、效果最好、效益最大。
  3、以“一河一策”方式推进入湖河道整治。抓好9条省定主要入湖河道的整治工作,是决定我市治太工作成效的关键。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先易后难、综合治理、长效管理”的整治思路,将9条主要入湖河流明确为三个批次,分重点推进整治,确保“治一条好一条”,2014年重点抓好三项工程。一是实施大港河近岸综合治理工程。大港河无上游地区来水,水质相对可控,重点实施大港河沿岸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生态清淤工程、氮磷拦截工程、渔船停泊点建设、垃圾收运体系建设等工程,推动河道水质恢复性改观。二是实施乌溪港近岸综合治理工程。针对影响乌溪港水质的四大重点问题,加快推进乌溪港沿岸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垃圾收运体系建设、氮磷拦截工程、生态清淤等工程,推动水质持续改善。三是实施洪巷港、大浦港近岸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程。针对2条河流两侧农村生活污水超标排放的问题,对2条河流在太湖一级保护区范围内两侧自然村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再辅以部分工程性措施,推动2条河流水质达到阶段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