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提案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

关于立足创新争主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的建议
日期:2022-01-05   浏览次数: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农业农村委员会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我们必须立足创新、积极应对,力争在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中赢得先机,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谋出新篇。

一要全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优化创新政务环境

进一步树立“市外即外”的理念,打破区域、行业、部门之间的各种利益壁垒,纵深推进 “放管服”和投融资体制等改革;以服务对象满意不满意为标准,着力解决市级机关中还不同程度存在的“中梗阻”以及政策“中层空转”等现象;高度重视人才工作,采取更加灵活主动的举措,力求在人才的引进、培育、使用上有新的突破,同时,对部分高端人才,树立“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的理念,把刚性引进与“柔性引进”结合起来,通过建立科研工作平台、项目合作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智力优势;建好人才库、项目库、科技企业库等,进一步建立与完善服务企业的信息系统,减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坚持“百企百法”、一企一策,通过分类整合、减少审批环节等办法,在政策出台、奖补兑现等方面加快速度、突出时效性,进一步放大政策的导向作用、杠杆作用、激励作用。

二要全力加大企业扶持引导,进一步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要依托大型国企、龙头企业,强化产业链招商,争取在高速高铁、航空航天、现代通讯等领域为相关产业细分市场做好配套或是实现进口替代,加快打造更有质量、更富活力的“内循环”主体,力争一个优质项目培育一个优势产业,在新的全球化、区域一体化产业分工体系中抢占先机。要支持企业加强创新研发,以信息化赋能我市线缆、环保等传统产业,把数字技术有机融入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等各个环节,促进产业线上线下循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数字化、智能化发展。

三要全力完善配套服务体系,进一步营造创新良好生态

    鼓励国资企业选择成长性好的科技企业通过股权合作、直接投资等方式支持企业做大做强;支持军民融合、产教融合等企业参与国家各类创新创业计划,对拥有行业先进技术的科创型企业,通过信贷担保、战略性创投基金、上市等政策支持,培育更多的隐形单打冠军。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参与政产学研合作、设立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宜兴独特的生态资源禀赋优势,引导科技企业研发总部扎根宜兴,发展总部经济;支持科技服务企业开展科学研究、技术指导等专业服务,在产业情报、研发、新产品推出上共建共享;引导各类科研院所向企业开放,提高创新资源利用效率,从而确保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


                                                          宜发改函字〔2021 

 关于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

2号提案的复函

 

市政协经济科技和农业农村委员会:

你们在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期间提的关“立足创新争主动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抢得先机的建议”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委会同市工信局、行政审批局、科技局、组织部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一、目前已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扣“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目标定位,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和产业强市主导战略,加快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济社会保持健康稳健发展。

1、持续发力推进产业强市。项目带动不断强化中环领先12英寸大硅片生产线顺利投产,阳羡溪山小镇中心对外开放、窑湖小镇“三中心三酒店”形态初显,大拈花湾项目正式开工,碧迪医疗一期、博砚电子光刻胶等22只重大项目建成投产。先科半导体电子信息材料、太湖凤凰山康养谷等一批优质项目成功落户。产业质效稳步提高。规上工业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增长3.1%5%。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增长13.1%、占规上工业比重提升8.9个百分点,新能源产业在银浆、光伏电池组件等领域实现技术突破,集成电路产业链上企业超30家。电线电缆、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46.2%,出台宜南山区保护与开发管控规划、促进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政策意见。

2、聚焦重点深化改革创新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制定落实优化营商环境年度行动方案,全力打造“宜兴业”品牌。工程项目“不见面开标”实现全覆盖。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工作深入开展,连续三年获评省金融生态达标市。改革举措多点突破。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基层整合审批服务执法力量改革稳妥推进。国企改革持续深化,国有资产资源布局、国资国企监管体系进一步优化。入选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试点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成为全国典型。建立实施工业企业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创新驱动成效显著。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72家,培育入库雏鹰、瞪羚、准独角兽企业357家。水环境技术与装备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启动建设。太湖湾科创带宜兴发展规划正式发布。

3高度重视建设人才队伍。着力打造“陶都英才”政策品牌、“才荟兴宜锡望您来”城市引才品牌、“宜见倾兴”人才服务品牌。出台“人才新政20条”及配套实施细则,全年人才专项投入翻番。出台《关于促进宜兴市人才科创飞地建设的若干政策》,全面构建“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柔性引才新格局,引导和助力企业实现人才“工作在外地、贡献在宜兴”,项目“研发在外地、转化在宜兴”。全年累计入选各级人才计划项目58个,其中,入选科技部创新创业人才推进计划2个,总数列无锡第二。高质量举办“才荟兴宜”人才月活动,包括“百企千才高校行”“陶都名企高校行”“百校进宜兴”“高校学子感知宜兴”等各类人才活动30多场次,新增全面战略合作高校5家,累计达35家;建立上海、杭州2个人才科创飞地,总数列无锡第一。全心引才、全力聚才、全情服务人才的氛围日渐浓厚。至2020年底,全市引育各类人才总量突破38万,其中,高层次人才1.26万人、海归留学人才1456人、高技能人才7.56万人,人才综合竞争力稳居江苏省县级市前列。

4、统筹兼顾促进协调发展。城市品质稳步提升。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启动编制,形成13个专项规划、片区详规和城市设计成果。入选省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试点。高标准通过省生态园林城市验收。交通建设有力推进。常宜、宜长高速建成通车,宜马快速通道宜兴段开工建设,丁蜀通用机场航站区主体封顶、跑道基本完工。获评省农村物流示范县,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接受实地验收。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深入开展“一推三治五化”专项行动,建立落实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红黑榜制度、张渚镇省庄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太华乾元等7个自然村被命名为省特色田园乡村。新孟河延伸拓浚工程境内全线贯通,环太湖大堤剩余工程堤防达标和滨湖圩区治理全面铺开。

二、下阶段工作举措

把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战略取向,突出以扩大内需为政策基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投资的关键作用,提升经济循环效率,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先行军、高质量发展领跑者

1聚焦重点改革,不断增强发展活力

打响营商环境品牌。固优补短深“放管服”改革,推动平台对接、数据共享,提升“一网通办”“一网通管”和“不见面审批”水平。放大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成效,推行容缺预审模式,优化模拟审批机制,试点实现“拿地即开工”,不断提升项目审批效率。深化企业绩效评价和结果运用,刚性执行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举措,优化资源性商品价格形成机制。开展政务服务作风建设提升年行动,强化领导干部定企挂钩服务,用好政企通平台,更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打造简约高效公益服务体系。开通12345政府公共服务热线“一号答”功能,切实发挥好“总客服”作用。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确立企业投资主体地位,放宽放活社会投资,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创新投融资方式,设立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产业(股权)投资基金,积极吸引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参与。支持发行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项目收益债等方式,支持重点领域投资项目通过债券市场筹措资金。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加大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用于公共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完善投资绩效评价机制,有效防范隐性债务风险。

2聚焦创新驱动,增强经济发展动能

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发挥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太湖湾科创带交汇点优势,坚持“带状规划、点状实施、聚焦带内、带外联动”的发展理念,按照“创新引领、产业高端、生态优先、开放合作”的原则,以构筑“科产城人”融合的产业生态为一大主线,以创新驱动、创业推动、开放带动为三大动力,以活力涌现的创新生态、跨界融合的产业生态、绿水青山的自然生态、底蕴深厚的人文生态为支撑,立足宜兴全域推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全面形成创新资源加速集聚、创新成果加速转化、创新效应加速显现的新格局。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龙头企业培育“预见”、雏鹰瞪羚企业攻坚、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四大行动,全力打造创新型企业“雁阵”。引导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和科创孵化平台,积极承担国家和省重大项目、参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支持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联动创新,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能。

打造区域人才集聚高地。围绕产业链完善人才链,精准绘制人才地图,构建更优产才融合发展格局。坚持培养本土人才与招引海内外人才双管齐下,优化提升陶都英才政策,持续开展陶都名企高校行等活动,实施“才荟兴宜”三项引才计划,建强领军人才、大学生、技能人才、文旅人才、乡土人才梯队。聚焦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杭州、成都、西安等重点地区,深入开展“双招双引”活动,力争形成“引进一个人才、聚集一个团队、培育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链式效应,集聚产业发展亟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孵化一批产值超亿元科创企业。优化人才安居、子女教育、医疗卫生等保障机制,多措并举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完善宜兴乡贤常态联系、定期交流机制,出台乡贤服务贡献家乡激励政策,召开乡贤大会,更好汇聚乡贤力量,更广对接项目、政策、信息、资源。

提升科技创新服务实效。全方位抓好科技创新政策宣传落实,完善鼓励全社会加强创新实践、加大研发投入的激励政策,健全允许试错、宽容失败机制,全方位造浓创新氛围。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的战略合作,建立落实攻关任务“揭榜挂帅”机制,畅通拓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探索引进科技孵化载体优质市场化运营机构,提升科技型中小企业引育全环节服务水平。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构筑全链条保护格局。积极申报国家生产型环保装备标准化科技创新中心。

3聚焦产业强市,着力提升发展质量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落实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加快中环领先大硅片二期和外延片等在手项目建设,加强芯片设计、封装测试等领域企业招引,不断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水平。加快形成新能源产业高地,对接30·60”碳排放目标要求,放大光伏新能源产业集聚效应,继续推进行业龙头打造和链上企业引育,力促环晟新能源电池组件项目新增9GW产能,推动中建材四期、帝科股份光伏新材料等项目尽快开工;依托灵谷化工氢气产能优势,推动氢能产业园加快落地建设,布局一批氢能燃料电池、动力总成等产业化项目,抢占行业发展制高点。深挖乡贤资源、专业人才,紧盯实力强企、科创项目,建立专门协会、强化定向攻坚,致力培育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顺应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趋势,强化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北斗技术、智能制造的引入应用,加快推进云上软件园苏南创新中心、华为(宜兴)数字经济创新中心等项目,全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推动本土总部企业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形成一批市场前景广阔、规模效益明显、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的航母级总部企业。积极招引国内外知名总部企业,鼓励在宜外商企业总部化发展,促进总部企业与产业链其他企业深度融合,推动总部企业集聚发展。

优化现有产业发展质态。坚持正向激励和反向倒逼相结合,开展盘活低效工业用地和闲置厂房(楼宇)专项行动,综合运用政策引导、资源配置、监管约束等手段,发挥电线电缆、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作用,分类分步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兼并重组、存优去劣,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升单位产出效益。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壮大发展金融服务、信息咨询、人力资源、高端休闲等产业,确保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持续提升。坚持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走深走实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之路,争创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省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落实领导挂钩联系重点产业链制度,针对性制定集成电路、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产业强链延链补链工作方案,务实性谋划电线电缆、环保、非金属材料等产业集约高效发展引导政策,稳定壮大产业链供应链。分类制定现代服务业、文旅产业、现代农业及其细分领域产业发展专项扶持政策,更好强化产业指引和工作聚焦。突出以贡献论英雄导向,坚持差别化扶持、精准化激励,优化完善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出台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政策意见,推动重点企业招商护商专员全覆盖,完善“创二代”培育引领机制。邀请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更好反映企业家意愿,增强政策针对性实效性。

4聚焦“内循环”,加强经济发展动力

有效发挥投资支撑作用。加大项目招引力度。聚焦主导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创新项目招引机制,分类组建招商引资领导小组,健全专业化、产业链化招商队伍,主动对接国企央企,常态化联络在外乡贤,全力引进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提升项目落地效率。进一步强化部门联动、简化审批流程,完善投资建设项目线上审批系统,高效实施模拟审批、并联审批、联合验收,切实提升项目审批效率。加快项目建设速度。严格执行例会制、观摩制、督查制等项目建设协调推进机制,落实市领导挂钩联系重大项目制度,强化组织保障和协调推进,确保项目按序推进、如期建成。

释放最终消费潜能。把扩大消费同改善群众生活品质结合起来,引导商贸企业创新经营模式、优化消费体验,更好满足消费需求。鼓励中小实体店发挥灵活多能优势,以延长营业时间、拓展品类项目等方式提升消费服务。挖掘信息消费、夜间消费、康养消费、文旅消费等潜力,加快传统商业数字化升级、智慧化改造,加强“老字号”传承保护和创新发展,促进线上线下消费深度融合,推动消费新业态向农村市场延伸。支持宜城、丁蜀等板块推进主题类、特色化商圈建设,打造更具吸引力、集聚力的消费街区。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多策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5聚焦区域战略,不断增强竞争优势

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深度融入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充分发挥宜沪投资促进会桥头堡作用,建强组织体系、对接机制,承接引进产业链配套、科技企业产业化、大企业区域布局等项目。协同发力接轨南京、杭州都市圈建设,立足产业基础、用好生态优势,宽领域、深层次对接导入发展资源,打造宁杭生态经济带“靓丽明珠”。发挥地缘优势,更大力度引进苏州、常州科创产业项目。积极参与“一地六县”长三角产业合作区建设,打造毗邻区合作新样板。加快市场体系、协同开放、生态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一体化格局构建,多元助力区域发展。

加速锡宜一体化进程。积极融入、主动推动锡宜一体化发展,高起点推进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发挥大拈花湾、赫联智能智造科创园等项目带动效应,加快形成突破之势、促进产业融合。加速宜马快速通道、锡溧漕河“五改三”等工程进度,推动丁蜀通用机场建成试飞,启动锡宜高速扩建、周杨公路东段、范蠡大道北延等工程,力促锡宜城际轨S2线尽早开工。积极引进无锡大市优质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放大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协同效应。

                                                                                                                                                                                                          宜兴市发展改革委

                                                                                                                                202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