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提案工作
当前位置:首页 > 提案工作

擦亮国家级非遗品牌 光大宜兴均陶文化优势
日期:2020-10-30   浏览次数:

谈伟光、李守才、葛伯初

宜兴是举世闻名的陶都,具有六千多年的制陶史,而宜兴均陶就是其典型代表,千年来技艺不断发展并传承有序,在历史上大放异彩,明清以来更是走向海外,成为中华文化传播的载体。2014年,均陶制作技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此乃众望所归,名副其实。

宜兴均陶这一金字招牌,其内在底蕴与潜力有待深入挖掘和更好地发扬光大,以利更全面地彰显陶都的文化,及其无限的魅力。为此建议如下:

1、设立均陶文化研究课题,政府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一是对明、清、民国时期的宜均陶文化、技艺、优秀作品进行专题研究总结,利于推陈出新继往开来;二是抓紧实施均陶界的“口述历史”工作,让一批均陶老艺人及见证人留下珍贵的故事、经验与历史资料。

2、设立“宜兴均陶文化节”、“均陶博物(艺术)馆”。我市虽然陶瓷类综合活动较多,但同为国家级非遗项目,能否象“梁祝文化节”一样,设立“宜兴均陶文化节”能否参照中国紫砂博物馆,在陶博馆内设立专题的“中国宜兴均陶博物(艺术)馆”,以彰显其应有地位,扩大宜兴均陶文化传播深度与广度。

3、注重培育高端均陶传承人队伍。能否像紫砂界一样,专门与中央美院(清华)、中国美协等国内外知名大学或专业艺术团体联合办学,以培养和提升宜兴均陶界从业骨干,造就一批一流的均陶业艺术人才。

4、给予政策优惠对技艺人给予职称晋升、非遗传承人及政治待遇的倾斜,促进均陶产业化、规模化,以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富裕一方百姓。使宜兴均陶这一国家级非

关于市政协第十五届四次会议

9号提案的复函

 

谈伟光、李守才、葛伯初委员:

你们市政协第十五届四次会议期间提的关于擦亮国家级非遗品牌、光大宜均陶文化优势的提案,市政府已交由我局会同丁蜀镇、市陶协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综合答复如下:

宜兴均陶,即宜兴均釉陶器,是宋代以后宜兴丁蜀地区生产的一种上釉陶器。它以温润醇厚、朦胧静雅的釉色以及神奇独到、妙手生花的拇指堆贴工艺而蜚声中外,和宜兴紫砂并称“陶都三宝”,2014年,均陶制作技艺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作为宜兴陶瓷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明清时期迅速发展,尤以欧窑和葛窑产品最为精美,尤其是葛窑均釉制品因造型多样、釉彩多变,一度畅销至日本、东南亚一带,“灰中有蓝晕,艳若蝴蝶花”的赞美应运而生。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重视下,打造“宜兴窑系”成为宜兴陶瓷文化发展的重要抓手。“紫砂”和“均陶”作为“宜兴窑系”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是宣传、弘扬城市优秀陶瓷文化,铸牢陶都地位的重要法宝。因此,在举全市之力、各方共同协作的大环境下,目前,宜兴陶瓷在技艺传承、文化推广上都呈现着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宜兴均陶在市场拓展、新品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也都取得了良好发展。

一、借助政府平台,大力推广宣传均陶文化。一是,在陶博馆、市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场馆内,常年设立独立展厅用以展示明清时期及当代的均陶精品,辅以中英文展板详细讲述均陶的历史、釉水及其工艺,方便游客群众对均陶的直观了解。二是,通过不同平台举办各类大型的以均陶为主题的展览活动,市内如陶博馆的“灰中蓝晕”、“妙手生花”馆藏堆花均陶线上展,市博物馆的《均临天下——谈伟光珍藏明清宜兴均陶展》,丁蜀镇的《丁蜀十二时》系列展等,市外如第五届中国非遗博览会、2019年江南民间工艺展、中国(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大展等,极大地扩大了均陶的社会知名度和辐射影响力。三是,大力支持并出版《中国均陶》、《宜兴均陶》、《缸山如画》等专著,为梳理均陶历史、展示均陶艺术、弘扬均陶文化提供了大众科普读物。

二、配合特色小镇,打造独具地方特色的均陶体系。一是建立“宜兴窑系”,为宜兴七千年的陶瓷文化找到了可持续发展的根脉和抓手,尤其在理论体系打造中将均陶和紫砂作为重中之重,配套以“宜兴均陶文化”为主题的学术论坛、讲座、交流等,对均陶加以概念重塑、脉络梳理,极大地提升了其外在知名度。二是文旅融合,利用均陶制品塑造陶都对外城市形象,如陶都路两侧400多基路灯安装均陶装饰件,前墅龙窑景点、市美术馆、丁蜀镇陶文化站等大型公共文化场所中设计定制大型均陶壁画等,让“均陶元素”融入群众的精神生活。三是在人才培育方面,增加均陶制作创新的技能比赛和评比;在文化交流方面,增加均陶制品的出镜率;在市场拓展方面,增加均陶主体参与比重,全方位做大夯实宜兴均陶。

三、争取政策扶持,持续擦亮国家级非遗名片。一是编制《丁蜀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规划,对老均陶厂以及葛鲍聚居地等与均陶相关的历史文化遗产做了详尽的调研,并编制保护利用规划。二是评定推荐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和示范基地。截止目前为止,共评定推荐各级传承人25名,各级示范基地3个,其中包括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1名、无锡市级传承人8名、宜兴市级传承人15名,无锡市级示范基地1家、宜兴市基地2家,提高了均陶艺人和传承单位(企业)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总体来看,宜兴均陶的发展稳中向好,但对标紫砂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现就结合你们在提案中所提出的建议,我们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凝聚社会力量,使专业研究成为常态。

专业研究应包含历史脉络的梳理、技艺技能的传承、特色产品的开发以及市场需求的定位,这就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在自我专职上发挥带头作用,为均陶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1. 持续推进口述历史工作,做好项目数字化保护。继续以抢救性、保护性为首要原则进行采访,单独开设以“均陶”为主题的采访课题,从不同角度去深入挖掘宜兴均陶背后的故事,梳理均陶发展历史的脉络。同时,安排专项资金对“宜兴均陶制作技艺”进行数字化保护,按照非遗数字化保护工作相关要求,挖掘、梳理项目的历史沿革、制作流程、艺术特色、传承人群等相关资料,拍摄记录视频,编制完整的项目数字化资料。

2.重视技艺传承,为新生代均陶人才培训扎实的手工技能。建立均陶技能学习专门试点,将当代国家级、省级以上均陶大师纳入授课、考评的专业考核班子,一方面在输送技艺的过程中树立青年人才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及时发现并交流探讨均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疑点与创新点,并向宜兴市陶瓷(紫砂)文化研究院等专业陶瓷学术研究机构提供交流研讨的论题,借力政府平台,扩大声势影响,带领青年人才在研究、壮大均陶文化的路上走的更深、更远。

3.快速发展文化产业。均陶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有一个规模及影响力较大的领军产业,通过产品的研发创新、企业的正确定位来辅助均陶文化事业的开展。因此,一方面,通过积极呼吁政府在政策上给予扶持,资金投入上给予倾斜,激发产业经济发展活力,另一方面,要培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新产品的开发研究能力,锻炼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自我担当,真正实现用文化产业来拉动内需,振兴均陶经济的作用。

二、发挥政府引导,培育并激发各界人才力量。

文化人才应包含技能人才、研究人才以及通过不同途径致力于推广、弘扬该文化类型的优秀人才。因此,在下阶段工作中,我们将:

1.紧抓人才队伍建设,注重高端人才的培养。进一步加大人才培养力度,组织传承人群参加文旅部组织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该计划暂定于91日正式开班,由宜兴陶瓷博物馆承办,选择30位宜兴青年陶艺人才,通过理论培训、实践操作、网络授课、实地考察等形式,以“一展、一书、一视频”为结业成果,着力提升青年陶艺群体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同时,积极与清华大学紧密对接,筹划联合举办“高端人才培训班”,将宜兴青年陶艺人才输送至更高、更广阔的交流平台。

2.在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对获评省级和国家级示范基地的均陶企业给予资金扶持,支持其开展传承和生产活动。如条件允许,建议市政府成立“宜兴陶瓷人才库”大数据中心,将所有优秀从业人员的个人有效信息资料收集统计采编入库,供政府及单位部门在行业管理、服务、宣传、研究、发展等方面提供详实依据,为推动全市陶瓷文化有序、健康、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3.依托宜兴陶瓷博物馆即将建设完工的“谈伟光个人收藏馆”、“沙志明个人收藏馆”为推广平台,在陶博馆“十四五”的发展规划中,重点思考如何将社会中的“个藏大家”凝成合力,从而更好地解决“公益”与“生意”的冲突,实现“独乐了不如众乐乐”的双赢效果,同时,也促使“私人仓库”变为“文化窗口”,为博物馆发展文创产品的衍生提供更多可能。

三、丰富宣传模式,不断激发行业活力。

1.以“运河陶·丝路情”、“传统文化在高校”等特色主题活动为抓手,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基础上,加大均陶文化在展览、非遗表演、文化论坛等的展示比重。 

2.加大项目宣传推广力度。推荐、支持项目参加省部级组织的文化交流和展演活动,给予项目更多的对外交流平台和宣传机会。在即将拍摄完成的非遗宣传片《世外“陶”源 匠心百艺》中以及仍在拍摄的《如果文物会说话》中,增加均陶介绍时长,让更多人了解宜兴均陶的魅力。

3.出版丰富的理论书籍。不断为“宜兴窑系系列丛书”中的“均陶体系”增添砝码,让“均陶”和“紫砂”并肩发展,齐头迈进。 

                      

                    宜兴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

                                                                                                                                                                             202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