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关于因地制宜 因势利导 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案
日期:2006-12-06   浏览次数: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市实现“两个率先”、腾飞发展的重要任务。为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市政协常委会组织调研组,深入开展调研,广泛听取意见,认真分析论证,形成了全面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专题报告,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市委、市政府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富民第一追求,加快统筹城乡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着力提高产业化程度,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农业结构趋向优化;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转移农村劳动力,富民强村成效明显;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农村社会事业得到较好发展;大力推进“三集中”工程,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快道路建设、危桥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大力推进行政村合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民主管理,开展文明创建活动,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得到切实加强,农村社会总体和谐稳定。全市初步形成了城乡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为全面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充分肯定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良好基础的同时,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需要引起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1、思想认识的片面性。基层少数干部尚未真正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有人把建设新农村与拆旧房、建新村等同起来,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大拆大建,忽视了农村的全面发展;有人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建设新农村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且成效不能立即显现,产生了“等、靠、要”思想。相当多的群众忽视了自身的主体地位和应尽义务,认为建设新农村是政府的事,甚至有人看作获取补偿的机会,不支持、不配合现象时有发生。
2、全面规划的滞后性。长期以来,农村建设无规划可言,乱建乱搭随处可见。目前正在实施规划,但仍有不足之处:一是规划不全面。尽管我市已经编制了城镇和村庄布局规划,但这仅仅是新农村规划的一个部分,经济发展、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方面尚未制定明确的规划。二是规划不完善。就城镇和村庄布局规划而言,需要因地制宜进一步完善,需要制定具有可操作性又适合农村实际的建设规划。
3、村级经济的脆弱性。近年来,许多村加大对公共事业、基础设施以及社会保障的投入,经济负担相对沉重;随着村办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到位和发展困难的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基本固定甚至逐年减少,经济发展后劲乏力,少数村至今尚未脱贫;因实施矿山综合整治,宜南山区一些村收入大幅度减少。2005年,全市331个行政村中,集体收入不足20万元和年度收支难以平衡的村有64个,近20%,能够投入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捉襟见肘。
4、农民增收的艰巨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受科学文化、思想观念、就业技能以及政府服务平台等因素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增收渠道狭窄;农业的弱质地位没有根本性改观,生产力水平较低,产业化步伐不快,组织化程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难以大幅度提高,农业致富能力较弱。去年农民从一产的直接收入仅为1153元;城乡居民贫富差距扩大,收入差距已由2002年的4001元扩大到去年的6822元。尽管我市农民人均收入增长较快,去年已达7010元,但低于2000元的低收入户还有8000户、1.4万人左右,要在短时期内达到无锡市确定的13000元、实现生活富裕的目标,难度非常大。
5、农村环境的严峻性。由于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工业污染治理还不彻底,环境承载压力仍处于高位;镇村河道淤积,一些河道变成了天然垃圾场,水体污染相当严重,且排蓄能力下降;不少村庄垃圾没有回收处理,乱堆乱扔现象普遍,生活垃圾和废弃物随处可见,少数村庄露天粪缸依然存在;一些村庄布局凌乱,附属设施乱搭乱建,“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现象十分突出。
6、公共事业的差距性。对照我市建设新农村的目标要求,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相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速度较慢、水平较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与江阴、张家港等市相比,农民基本养老保险、大病住院医疗保险、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标准偏低。
7、村级管理的缺失性。随着农村管理方式的转变,村级组织和基层干部应对矛盾和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能力减弱,解决群众困难缺乏有效机制,维护农村稳定缺乏有效措施,化解乡里矛盾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致一有问题就上交。特别是一些村民主管理不到位、执行政策不公正,已经成为农村矛盾的重要根源。同时,不少村缺乏完整的村规民约,一些农民法制观念、公德意识淡薄,大局观念、合作精神缺失,重利轻义、无理取闹、动辄上访现象时有发生,农村风气还不和谐。
二、推进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建设“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社区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准确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深刻内涵,突出重点,因势利导,从实际出发,从群众生产生活中最迫切、最需要、最现实的实事做起,朝着新农村建设目标步步推进。
1、以科学规划为先导,及早绘制农村建设新蓝图
根据城市现代化、中心镇市镇化、农村社区化的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制定我市新农村建设规划。一是着眼长远发展制定规划。及早明确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推进工业化、信息化、城乡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基本农田保护规划、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衔接起来,放眼未来,适度超前。比如,官林地区的新农村规划要与特色园区建设有机融合,宜南山区的新农村规划应把发展生态旅游业放在首位,丁蜀地区的新农村规划要充分彰显千年陶都的风韵特色,徐舍地区的新农村规划应与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发展现代物流业紧密结合,等等,从而使我市新农村规划突出经济发展,贯穿生态理念,体现文化内涵,反映区域特色。二是坚持统筹发展制定规划。新农村建设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各个方面,因此,规划既要突出经济发展、又要突出社会事业,既要抓好硬件建设、又要注重软件完善,始终坚持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做到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切实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全局性。三是立足当前实施细化规划。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力求快见成效,及早确定急需实施的项目和具体推进的计划。当前,要高度重视村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在适应发展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合理设置新农村的布局,因地制宜完善规划,切实增强规划的指导作用。
2、以增强实力为根本,加快迈出村级经济发展新步伐
发展是纲,华西、都山村始终坚持发展村级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成功经验表明:村级经济实力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基础和有力保障。建设新农村,要把加快发展经济、壮大村级财力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一是产业强村。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努力培育集体收入新亮点。实施“以工促农”战略,提升工业经济对村级财力的贡献度。要以工业集中区为载体,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强化招商引资,大力引进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不断壮大村级经济。同时,加强村级集体资产管理,调整生产经营和收益结构,在工业集中区内,建造标准厂房或集宿楼,获取出租收益,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推进“以贸促农”工程,大力发展农村现代服务业。深度挖掘我市的资源优势,谋“特色路”、打“优势牌”、唱“地方戏”,做足生态旅游、现代商贸、综合服务等文章,提升现代服务业对村级财力的贡献度。当前,尤其要高度重视宜南山区一些单纯依靠采矿收益村的发展工作,引导他们加快调整结构,尽快走出“靠山吃山”的传统发展模式,实现平稳过渡,争创后发优势。二是能人兴村。能人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农村经济中最活跃分子。要把实施“能人兴村”战略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完善政策、搭设舞台,拓展空间、优化服务,让各类能人在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大显身手、施展才华,并充分发挥引导、示范和辐射作用,带领广大农民发展经济,实现共同富裕。三是帮带助村。继续加大对经济薄弱村的帮扶力度,不断创新扶助形式,通过领导挂村、部门包村、干部定村等途径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各方面在技术、资金、信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出思路、找项目、跑市场、促发展,进一步增强经济薄弱村的“造血功能”。继续实施“强村带弱村”工程。华西村合并了周围16个行政村,成立了大华西村,使村级经济更快发展,3万多名农民共同富裕,成为以强带弱的典范。要更加注重强村带弱村工作,实现强弱互动、合作双赢、共同发展。
3、以富民优先为宗旨,积极拓展农民增收新渠道
富民是魂,是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立足自身挖潜增收。湖氵父镇仅茶叶、吊瓜两项产业使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和徐舍镇示范户种植优质茭白亩均收益超10000元的事实表明,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是致富农民的有效途径。要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用优越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新型组织形式经营农业,着力优化农业结构,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高效、生态、外向、品牌农业,在农业增效中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扶持昌兴生态、中兴农业、盛道茶业等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利用“三资”,完善利益联结体系,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努力增加非农收入。继续将增加非农产业收入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点,营造推进全民创业的浓烈氛围,加强对农民创业的指导和服务,落实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切实优化发展环境,使农民在创业中实现增收。引导农民转变就业观念,加大就业培训和转移力度,拓宽就业渠道,推进农村劳动力由季节性向常年性、自发性向组织性、体能型向技能型就业转变。三是继续深化农村改革,着眼增强发展活力。把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打破城乡二元体制,消除影响农村发展的体制性、政策性障碍,进一步发展农村生产力,建立城乡平等、一体化的社会新体制,促进城乡共荣、协调发展。积极发展农村“三大合作”,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组织化程度。探索农民在集体资产壮大和股份制改革中增收,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加快向全市推开;已建立的股份合作组织,要进一步完善内部运作机制,加强规范化管理,保障农民获得稳定收益。
4、以美化家园为抓手,倾力营造农村环境新面貌
村庄布局“小乱散”、人居环境“脏乱差”,已经成为制约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影响农村环境面貌的突出问题。因此,应把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切入点,精心整治,美化家园。一是稳步推进村居改造。按照适度集中、节约用地、有利生产、方便生活的原则,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逐步将偏、散、小的村庄合并,引导农民集中居住,推动传统村落向现代社区过渡。要根据各村的特色和基础,实行“一村一策”,保留历史文脉和传统文化,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以“农家乐村”、“民间工艺村”、“自然生态村”、“特色文化村”等为建设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发展格局,体现因地制宜,切忌大拆大建。张家港市前溪社区按照“安居现代化、环境生态化”的目标,对原村落进行高水平改造,着重在健全设施、美化环境、优化服务等方面完善提高,花钱不多,成效显著,值得借鉴。二是大力推进环境整治。以“创建生态市”为推动,在全市开展争创“卫生村”、“文明村”、“生态示范村”活动,切实抓好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工作。要把垃圾无害化处理作为整治重点,建立“户集、村收、市镇统一处理”的运作机制,建立保洁员队伍,健全保洁设施,早日改变农村垃圾无人问津的局面。要扎实推进生产生活污水治理,借鉴安吉县生态村建设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治理手段,推广污水净化装置,因地制宜治理生活污水,并以此推动改水、改厕等工作。同时,加快镇级污水处理厂建设,有效治理各类污水。要高度重视农村绿化工作,积极植树、种草、养花,努力美化家园。要充分发挥市、镇、村三级联动作用,加快镇村河道清淤,早日恢复山清水秀的自然风韵。
5、以公共服务为依托,开创农村社会事业新局面
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新农村的客观要求。要学习借鉴河南省南街村的发展精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建设步伐。一是实施基础设施工程。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建设、资源共享、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农村交通、水利、供电、供水、供气、通信、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加速构建覆盖全市、城乡一体的设施网络。当前,要高度重视经济薄弱镇、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要求,实施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力度,尽快改变这些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现状。二是实施健康工程。积极发展农村卫生事业,健全公共卫生信息、疾病控制、医疗救助、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改造步伐,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使农民“大病不出市、小病不出村”。三是实施文体事业示范工程。根据群众需求,切实加大投入,健全文体活动中心,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积极开展“三下乡”活动,丰富和活跃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农民确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四是实施社会保障工程。围绕“老有所养、贫有所济、病有所医”的目标,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要在扩大保障覆盖面和提高群众受益度上继续努力。农村基本养老保险要继续巩固提高,做到应保尽保,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大病住院医疗保险要努力实现参保率100%,并要着力解决方便快捷;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要有较大幅度提高,真正筑牢农民生活保障防线。
6、以提升素质为关键,着力培育造就现代新农民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培育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合作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一是提升思想道德素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引导农民树立适应时代要求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农村形势和政策教育,激发广大农民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文明、公德和诚信教育,形成明礼诚信、邻里和睦、团结互助的新风尚。二是提升科学文化素质。积极整合农村教育资源,建立健全政府扶持、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机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尤其要抓好农业适用技术和农民就业技能培训,真正把加快农村发展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三是提升创新创业素质。积极营造“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浓厚氛围,引导广大农民更新思想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束缚,变安贫为求富,变守摊为开拓,变保守为创新,变依靠为自强,在发展民营经济中大显身手、施展才华,成为勇于创新创业、善于发展致富的新一代农民。
7、以民主自治为重点,切实提高村务管理新水平
提高村务管理水平,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本质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一是加强村级班子建设。按照“率先发展有本领、解决困难有办法、化解矛盾有权威”的目标,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拓宽用人渠道,通过机关下派、调配交流、“公推公选”等多种形式,改善和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选优配强村干部尤其是村党支部书记,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群众基础良好、懂经营、会管理、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导集体。要狠抓教育培训,优化整体素质,提升促发展、惠民众的能力。二是加强民主政治建设。按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要求,进一步健全村民自治的各项规章制度,完善村级重要事务的决策程序和管理办法;进一步搞好“三公开”,推行“阳光操作”,切实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有效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法制建设。深入开展普法教育,努力完善村规民约,不断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和维权意识,提高履行应尽义务的自觉性。加强农村信访工作,引导农民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诉求,提高基层干部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社会事务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8、以强化落实为保障,全面提升建设工作新成效
经济不发达的贵州省遵义市尚能以“四在农家”推进新农村建设,且成效明显。相比之下,我市基础条件要好得多。因此,只要狠抓落实,真心诚意为民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建设农民认可的、得实惠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并非遥不可及。要加强行政推动,强化工作落实,推进新农村建设顺利开展。一是落实责任。镇村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责任主体。要强化镇村干部的责任意识,引导他们深刻认识重要性和必要性,把推进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农村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倾注更多精力,落实工作部署,立足自身,发挥优势,从实际出发,从实事干起,不等、不靠、不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在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要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整治等群众欢迎、易于实施的项目做起,使新农村建设扎扎实实开展。二是分类指导。根据农村实际,加快培育典型,指导新农村建设有序开展。培育“提升攀新”型。都山村已被无锡市定为6个新农村典型之一,要按照 “工业集约化、农业现代化、居住集聚化”的发展目标,继续加大推进力度,努力提升建设成效,使之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排头兵。培育“推陈出新”型。对规模较大、基础条件较好的村庄,通过原地改造、整体提高,抓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作和文化、医疗等公共事业发展,实施长效管理,巩固建设成效。这也应该成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方向。当前,要高度重视我市确定的10个示范村的推进工作,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培育“破旧立新”型。结合我市工业园区、重大项目和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对规划区内的村庄整体搬迁,建设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农民社区,培育新农村建设的新亮点。三是多元投入。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要求,完善资金扶持政策。同时,要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和农民的主体作用,形成投入合力,以扎实推进建设进程,确保阶段性建设目标高质量完成、长远性目标如期实现。四是加强考核。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考核干部履行职责的重要内容,制定科学、完善、合理的考核办法,建立健全考核、监督、激励机制,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进一步激发各级干部的创造性和责任性,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努力开创我市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