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日期:2019-02-20   浏览次数:

市工商联

 

改革开放40年来,民营企业获得了长足发展。不论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还是近期从国务院到地方各级政府密集出台一系列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重大政策,都为民营经济迎来新一轮发展热潮营造了十分有利的大环境。从宜兴来看,高技能人才紧缺是当前全市民营企业普遍反映的发展瓶颈。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推动我市民营经济积极抢抓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新一轮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围绕这一课题开展调研,提出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工作参考。

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民营企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越来越为各级党政领导、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经营者所重视和关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近期又出台了《关于优化“陶都英才”工程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职能部门尽责尽力,不断完善人才市场,积极组团外出引才;职业教育对口支持,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为陶瓷产业提供人才,宜兴中专和陶都中专每年95%以上的毕业生服务线缆、环保等主要产业;规模企业重视培养,通过“院士工作站”、开展技能培训等,多渠道培养人才。

调查中基层普遍反映,随着国家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高技能人才紧缺已上升为主要矛盾。一是供求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全市技工招聘人数是求职人数的3倍多,且成功率不足50%,“技工荒”已成现实。通信电子、生产制造类的人才需求量已占总数40%以上,其行业特点导致招才更难。天津中环集成电路制造项目用工需求近万名,仅高技能人才需千人以上,但符合企业用人条件的仅5人。二是政策效应相对滞后。企业反映,我市历年来的一些政策或滞后于国家标准或不及周边县市,且难操作、难到位,缺乏吸引力和感召力。三是本市院校支撑乏力。宜兴中专和陶都中专每年提供毕业生2500名左右,由于教育调整和择业观念,毕业生将逐年减少;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由于专业设置等因素,在宜就业毕业生仅占17%,“杯水车薪”成为常态。四是留才环境不尽人意。企业小环境工资报酬、社会保障、继续教育等吸引力不强,社会大环境尊重知识、包容共享、人际交流等常识性缺失,这也是宜兴新市民人数远不及先进县市的重要因素。五是企业用才急功近利。由于育才成本高、易跳槽等影响,企业积极性不高,既缺少用才谋略,也缺乏长远规划。据统计,我市通信电子产业流失人才已超过引进人才4个百分点。

二、主要建议

    高技能人才,既是民营企业的立足之本,更是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无论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还是企业技术创新发展,高技能人才始终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竞争力。人才建设,事关实施产业强市战略,事关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事关巩固宜兴在全国县级城市的领先地位。为此,要贯彻落实好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1、转变观念,强化导向,营造尊重高技能人才新氛围。全球知名企业无一不是靠人才堆积起来的。华为技术依靠15万人才创新创造,确立了世界领先地位。一是确立复合型人才观。就民营企业而言,上至博士生,下达技工,都是财富创造者,都是高技能人才。大国工匠中不乏高学历者,能创造发明的技工也大有人在。企业发展最紧缺的就是有创造力、技能力和执行力的人才。二是确立务实型择业观。目前,人才市场最头痛的就是,一方面众多民营企业招不到符合条件的人才;另一方面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宁可待业啃老,也不愿到民企就业。全社会要营造脚踏实地、投身实业、创业打拼的择业观,鼓励更多的高校毕业生到民企工作,实现自身价值。三是确立荣誉型价值观。改革开放40年后的今天,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劳动光荣、劳模崇尚远没有过时,而是要加倍激励。弘扬产业报国、大国工匠精神,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做好人才政治安排,尤其要在全市综合先进表彰中增加优秀人才名额,不断增强其荣誉感、责任感。

2、优化政策,真诚关怀,创设留住高技能人才新环境。市委、市政府近期出台的优化“陶都英才”工程政策,是我市近年来最全面最系统、扶持力度最大的“组合拳”,必将产生重大和深远的影响。一是细化政策。政策能否产生最大效应,关键取决于落实力度。凡涉及的职能部门应细化具体操作,做好宣传工作,及时回应咨询,明确办事流程,确保每项政策落实到位。二是提高待遇。以待遇留人,是不可回避的命题。尤其是企业经营者,应从企业生存发展的高度,综合施策。通过岗位报酬分配、股权期权激励、社会保障福利等,增强人才的归属感。三是优质服务。要像当年招商引资那样,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市职能部门、镇(园区、街道)、相关企业,选派高素质的专门人员全方位搞好服务。办理户口落户、子女入学、社会保障、医疗保险等具体事项,做到一次告之、一次办理,坚决杜绝无休止地来回折腾。

3、规划引领,突破瓶颈,构建培育高技能人才新体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既是高新技术的研发基地,更是人才培养集聚的主要载体。昆山、江阴、张家港、常熟、太仓等地区,都把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列为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一是加快高校建设。宜兴是全国两院院士、大学校长、高校教授最多的县市。在2018年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两院院士疾呼加快建设本科高校。建议充分发挥宜兴籍两院院士的影响力、重点大学党委书记校长的领导力,加快推进工科类本科高校建设。二是提升职教层次。加强与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合作,优化专业设置,扩大本地就业,并争取升格为中国陶瓷大学(或徐悲鸿工艺美术大学,全国有30多所以徐悲鸿命名的院校,唯独宜兴缺席);宜兴中专和陶都中专在扩大规模、稳定生源的基础上,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三是规划大学新城(科教新城)。纵观太湖东南西北沿岸,仅西岸宜兴尚未真正开发。建议太湖西岸规划建设大学新城(科教新城),为宜兴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夯实百年之基。

4、全面开放,加强合作,打造吸引高技能人才新高地。高技能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必须秉持开放和合作的同频共振。一是办好人力资源市场。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加快建立有形与无形融合、市内和市外对接、国内和国外呼应的网络型、全天候、国际化人力资源市场,即时满足企业用人需求。二是发挥企业主体作用。用好人才,是企业经营者最重要的基本功。通过培训交流,提升引人、用人、育人、留人的整体水平。同时,加强岗位培训、技能竞赛、技术攻关;举办职业教育,培养紧缺人才;积极与院校联系,委培和引进专业对口人才。三是密切国外国内合作。充分发挥国内外高校在宜创办研发中心的重要作用,在研发产品的同时,加大引进人才力度。坚持走出去、请进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在更大范围内深化国内外高校合作,建好平台,打通渠道,形成人才汇聚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