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大力实施太湖芦苇湿地修复工程 致力把宜兴打造成最美湖滨湿地城市
日期:2019-02-20   浏览次数:

民建市基层委员会

     “浅水之中潮湿地,婀娜芦苇一丛丛,迎风摇曳多姿态,质朴无华野趣浓”,这首小诗肯定勾起了许多人对太湖的旧时回忆。但是受盲目开发和不当人为活动的影响,以及环湖大堤的修建,昔日的沿太湖湿地逐渐退化,往日芦苇成片、芦花摇曳的自然风光已经比较少见,即使有水生植物分布的地方,也是植群结构单一,分布宽度窄小,且植物长势不旺,使漫长美丽的太湖西岸线失去了大自然原有的亲和力。

芦苇湿地对提升湖体自净能力、治理蓝藻、恢复健康生态系统有着独特的优势,国务院在《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总体方案》中就明确提出要恢复湖滨湿地植物带,探索环太湖绿色走廊建设,但由于技术和资金方面的因素,推进一直比较缓慢。2007年太湖水危机事件以来,苏锡常、湖州和宜兴均有湿地修复工程,但规模普遍较小,技术在近年才逐步成熟。在丁蜀八房港开展的芦苇湿地试点工程运行近三年,局部小生态得到恢复,动植物种群增多,鱼类栖息明显增加。种植芦苇,修复湿地,已经得到各级政府、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宜兴作为拥有太湖西线最长岸线的城市,既有治理太湖的艰巨任务,也有全线修复芦苇湿地后的后发生态优势,如果我们在太湖沿线最终建成长度48公里的芦苇湿地,不仅能重新构建健康的生态系统,大大提升湖体的自净能力,还能减轻治太的压力,巩固“263”专项行动的成果,而且可以与三氿湿地协调呼应,构成全域湿地城市。

一、强化工作协调,力争芦苇湿地修复项目顺利落地

省水利厅近日已委托相关单位开展西太湖生态清淤后续工程实施方案的修编工作,这是对前期芦苇湿地试点成效的最大肯定,也是我市争取太湖芦苇湿地建设项目的最好契机。一要建立班子,全面对接。目前负责项目前期对接协调的部门为市水利局,更多的还是侧重于技术层面,建议成立市级层面的专门班子,规划、国土、农林、文化、旅游等部门和属地板块共同参与,使项目的站位更高、功能更加完整、统筹力度更大。要牢牢把握住西太湖新一轮生态清淤实施的良好契机,努力争取省级资金对芦苇湿地修复项目的全额投资。二要分步推进,以点带面。宜兴在太湖西线岸线最长,如果长达48公里的沿线全部建成宽度为500米的生态湿地,需要投资80100亿,很难一次实施到位,可以借鉴杭州西溪湿地的成功经验,以点带面、分步实施,先在局部打造出芦苇湿地建设的精品样板工程,用实际效果为西太湖全线建设芦苇湿地夯实基础、谋篇布局,再通过点面结合、逐步推进,确保项目整体建设平稳有序、层次清晰。三要化解制约,排除障碍。建设太湖芦苇湿地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湖底的局部高程,影响太湖的水容量,在立项审批阶段、设计阶段受到太湖管理局的政策约束,我们要用芦苇湿地对恢复生态的实际效果和人民群众对青山绿水的热切期盼,不断赢得上级的理解和支持,排除项目落地的政策障碍。

二、强化科学规划,坚持宜兴生态资源利用整体协调

太湖和紫砂一样,是大自然赐予宜兴得天独厚的珍宝,不仅不能成为我们的负担,更应该加以保护利用,让这颗明珠熠熠生辉。我们既要积极治理好太湖,也要合理开发利用好太湖。一要调整规划,整体联动。由于地理风向上的劣势,宜兴和太湖沿线其他城市相比,在太湖的旅游开发上还基本空白,要重新评估和认识太湖湿地恢复后的新面貌,将太湖西线有机融入宜兴旅游规划的大格局中,湿地修复项目规划之初就要注重建成后的生态观光效果,使之与三氿湿地有机联动、宜南山区遥相呼应,突出宜兴山清水秀的地域特点,形成“东赏太湖水之秀、南眺阳羡山之美”的全域旅游格局。二要整合资源,统筹利用。太湖大堤内侧沿线三个乡镇也拥有万亩以上的土地资源和小部分天然湿地。市镇资源要统一规划,大堤内外联动,统筹利用,避免各自为政。结合宜兴城市规划“构建滨水慢行体系,营造滨水公共空间”的策略要求,把太湖沿线三个乡镇有机串联起来。若把芦苇湿地比作一条精美的项链,太湖沿线三个乡镇就是项链上光彩夺目的三颗宝石,项链展示生态,宝石折射文化。成片的芦苇荡配以悠久的吴文化,蜿蜒曲折的船行路线、错落有致的文化驿站,沿路赏景听曲看点,生态治理和文化旅游巧妙融合,既赋予了山水林田湖草更多生命力,也体现了宜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城市规划理念。三要结合清淤,良性互补。生态清淤和湿地修复是太湖内源治理的两个重要手段,清淤后的淤泥处置一般为外运和就近堆放。从目前来看,太湖清淤后的泥量巨大,外运成本过于昂贵,周边也没有足够的空余场地可堆放,而芦苇种植恰恰需要富含养分的淤泥,两者之间的供需能够达到有机的平衡,生态清淤和湿地重建在项目设计之初就要考虑同步进行、协同推进。

三、强化日常管理,确保生态湿地后续运行良性循环

从历史情况来看,很多项目因为只注重前期建设而忽视后续管理,效果大打折扣。如果湿地建成后没有良好的管护机制作为保障,湿地将很难长治久立。一要提前测算,纳入投资。管理养护应该成为项目不可分割的部分,要受到同样的重视,在规划湿地修复项目的同时,就要提前测算芦苇等水生植物的日常管护和收割处理经费,争取把后续运行资金列入项目预算和总投资。二要建立机制,加强管护。在八房港湿地,随着小生态系统的逐渐恢复,水生植物种类和栖息鱼类已经明显增多,但由于位置相对偏僻,用丝网和电捕鱼的情况也较多,不利于生态的休养生息,要在实践中建立并不断完善芦苇湿地的日常管理和考核机制,加强巡查,防止水生植物滥割和湿地过度捕捞。三要政策引导,综合利用。从八房港湖滨带湿地试验工程看,芦苇收割的后期综合处理也有了一定的渠道。要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社会企业参与收割芦苇的综合利用,并进一步拓宽芦苇商业化利用渠道,发掘它们更多的经济价值,提高湿地植物可利用附加值,在解决太湖生态清淤、湿地修复的同时,也能为乡村振兴创造一条富民增收的新渠道。

山是宜兴的脉,代表宜兴的踏实厚重;水是宜兴的魂,代表宜兴的轻盈灵动。我们相信,如果芦苇湿地修复工程能够及早实施,在不远的将来,“水边芦苇青、水底鱼虾肥,红旗映绿波、春风湖面吹”的西太湖美景必将成为宜兴另一张闪亮的城市名片,宜兴将成为长三角地区甚至全国最大最美的湖滨湿地城市,成为名副其实、最具魅力的“东方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