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宜兴政协网!

  • 1
建言献策
当前位置:首页 > 建言献策

激活“区镇一体、城乡联动”规划新引擎
日期:2023-11-08   浏览次数:

关于激活“区镇一体、城乡联动”规划新引擎

澎湃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发展新动能的建议案

 

政协宜兴市委员会

2023629日市政协十六届七次常委会议协商通过)

 

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宜兴立足新时代新征程,聚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的关键之举。多年来,为破解各板块之间发展不平衡、产业功能同质化、空间载体碎片化、土地资源限制等问题,我市持续深化体制机制创新,通过构建园区+镇(街道)的区镇一体化功能区运行新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整合优势资源、提升发展层级、激活城乡联动,带动区域“一盘棋”高质量发展。面对新时代发展要求,加紧谋划我市全域区镇一体化功能区规划总蓝图,全面激活发展内生动力,释放城乡联动集成效应,对于切实提升全市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全面构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优势,聚力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为更大力度、更深层次、更富创造性地推动我市“区镇一体、城乡联动”功能区发展规划,进一步释放发展新活力、塑造发展新动能,市政协常委会开展专题调研,形成如下意见建议,供市委、市政府决策参考。

一、“区镇一体、城乡联动”的规划进展成效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科学指引下,我市在谋划功能区规划布局、完善功能区管理体制等方面大胆探索、勇于实践,取得重要进展和突出成效,实现市域空间治理从“各自为政”向“合力致远”的转变。一是一体化运行有形覆盖不断提高。截至目前,已实现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屺亭、芳桥、新庄三个街道;宜兴环科园与高塍镇、新街街道;宜兴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与张渚镇、湖镇、西渚镇、太华镇的一体化运行,一体化板块数量已达全市总量的一半,一体化运行产生的头部效应、集群优势日益凸显。二是功能区规划引领作用日益增强。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环科园、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三个园区通过高起点编制一体化产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规划、重点区域城市设计,功能区发展定位进一步明晰,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重大项目落地进一步加速。三是功能区建设品质明显提升。现有的一体化功能区通过不断加大产业导入和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投入,“科产城人”融合建设成果亮点纷呈,三个园区的功能辐射力、品牌影响力和特色美誉度显著提升。

二、“区镇一体、城乡联动”的规划建设问题

调研中发现,我市推进区镇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在规划建设层面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功能区联动发展格局存在盲区。目前我市东北部、西北部等区位相邻、资源禀赋相似的板块,尚未形成清晰和实质性的功能区联动发展思路,仍然有一半数量的板块处于单打独斗、各自为战的状态。二是功能区统筹规划体系尚待完善。现有三个已实现区镇一体化的功能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尚未完全建立,部分规划编制的系统性、前瞻性、可操作性不强,产业发展及重大项目落地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支撑。三是功能区国际化品质有待提升。功能区部分区域内外快速交通衔接不畅,已撤并老集镇的衰败和农村村庄空心化较为严重,城乡环境面貌与先进地区相比尚有差距。医疗、教育等领域高端国际化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对国际化人才吸引力和感召力不强,国际化氛围有待进一步营造。

三、“区镇一体、城乡联动”的规划发展战略建议

1、坚持全域统筹,全面构筑功能区空间大格局

深化实施以“区镇一体化”功能区为主要承载的区域发展新战略,在现有宜兴经济技术开发区、环科园、阳羡生态旅游度假区三大功能区板块的基础上,立足区位特征、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构建全域覆盖的功能区规划体系,谋划更多的镇(街道)纳入功能区一体化发展,推动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突出宜城丁蜀城区融合发展,打造区域性国际化中心城“主阵地”。重点利用宜城城区的三氿生态景观资源优势和丁蜀城区的陶文化优势,精心塑造“中国陶都、东方水城”的国际化城市形象。以陶都科技新城建设为功能区连接发展的战略支点,加快宜城、丁蜀一体化联动发展,在“珠联璧合”中唱好“双城记”、建强“主阵地”,将中心城区打造成为更具地方文化特色和自然山水特质的国际化栖居典范。

二是统筹市域东北部镇域产业资源,打造锡宜一体化发展“桥头堡”。在经开区、环科园、官林镇等业已形成的产业主要集聚区的基础上,全面把握太湖湾科创带和宜马快速通道、锡宜轨道S2线、周杨公路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设的战略机遇,着力将周铁镇、万石镇、和桥镇交通区位的“桥头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乃至产业竞争优势,锚定建设“锡宜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目标,依托现有制造业优势基础,统一规划“太湖湾先进智造产业园”功能区,把握外部区域先进制造业外溢机遇,主动承接太湖湾科创带资源辐射,做大做强智能装备产业集群,打造宜兴国际化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先导区,进而形成“东北西北两廊牵引、经开环科多区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是放大市域西北部农业产业优势,打造农业现代化发展“新高地”。以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建设为牵引,统筹推进官林镇、新建镇、杨巷镇、徐舍镇等区域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发展壮大,规划“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功能区。积极引进国际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和产业经营理念,构建产业链条完整、功能多样、业态丰富、联结紧密、产村融合更加协调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再提升,构筑宜兴农业产业国际化发展先行示范区。

2、坚持规划引领,系统谋划功能区发展大思路

立足功能区特点优势,以系统性思维谋划整体提升,坚持全域规划、突出创新引领,统筹产业策划、空间布局、特色定位、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内容,不断提高功能区规划的全局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一是科学制定功能区产业发展路径。结合功能区产业基础,瞄准国家、省重大战略导向,高位谋划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规划,提升功能区在区域竞合关系中的战略定位。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未来产业等领域发展主线,明确功能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学谋划、精细配置功能区发展所需关键要素和功能,着力构建契合片区自然禀赋、符合产业发展规律、利于项目落地落实的产业空间总体布局。对照不同功能区国省创建考核要求,提出相适应的发展目标、指标体系,最终形成全域分工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功能区产业发展“路线图”。

二是重点突出错位协同规划布局。深入梳理功能区未来空间发展难点、痛点,不断强化功能区规划分工协作,牵引功能区差异化协同发展,促进优势产业、特色资源等优势互补和优化配置。突出以空间统筹为核心、组团联动为重点、辐射带动为导向,进一步打破行政界限束缚,激活城乡行政交界区域的薄弱单元,实现城镇与园区规划布局协调融合,推动由“串点成线”迈入“强片拓面”新阶段,为区镇一体、城乡联动开辟规划新模式、创新规划新路径。

三是全面构建产城融合规划体系。强化“科产城人文”多维度融合发展,对接国际化高标准,以更宽广视野、更卓越要求推动城镇空间规划与科技、产业、人才发展深度匹配。完善生活、生态、生产空间布局,以点、线、面结合的绿色生态网络为基础,以高品质公共设施和产业科创服务设施统筹布局为支撑,构建产城融合共享的中心体系和创新网络,打造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集聚、人居环境优越的国际化高品质功能区。

3、坚持精品意识,彰显功能区建设大成效

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以全球思维、世界眼光、国际标准的精品建设要求,以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推动各类项目建设,重质量、创品牌、出精品,引领我市区镇一体功能区发展走在前列。

一是明确阶段性实施方案,助力功能区加速成型。着力构建功能区空间骨架,明确启动区实施范围,加强启动区城市设计管控引导,加快推进启动区建设,形成高品质空间和特色景观风貌。结合“十四五”规划后半程发力重点,制定功能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统筹明确土地征收、城市更新、道路交通、公共设施、市政设施等建设任务,并着重细化具体落实方案和年度工作要点,推动功能区建设加速从“纸面”落向“地面”。

二是筑牢系统性交通支撑,夯实功能区成长基础。以建设内畅外达的交通网络为目标,以枢纽、通道、节点提升和行政毗邻地区短板补齐为重点,深化功能区综合交通规划方案。优化高速路网、轨道交通布局,增强与长三角城市群、上海大都市圈、苏锡常都市圈的快速衔接。提高城市快速路、轨道交通与各功能区的契合度与支撑力,提升各功能区绿色基础设施服务水平,推动功能区交通互联互通和一体化发展。

三是坚持国际化发展导向,提优启动区建设品质。以集约集聚、绿色低碳、智慧韧性等城市建设新理念为引领,聚焦陶都科技新城、培源科学城、环科新城、锡宜协同发展区、茗岭茶洲小镇等重点功能性载体建设,推动功能区中心功能项目、重大公共服务设施、专业化科创载体落地开工。加快国际化人才社区和高品质生活空间规划建设,优化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创造浓厚的国际化氛围和充满生机的国际化软环境。